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3.
“文”与“质”,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的场合,它们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这些素养的外显。本文从德与文、德与言、美与善等方面,探讨了“文”与“质”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并评析了孔子“文”、“质”并重又以“质”为主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4.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科目,不是《周礼》记载的“六艺”,而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载的书、言、射、御、礼、乐,其中“言”的科目因西周“言礼”而设,又因“言礼”需赋诗言志而有诗教。西周春秋时代的诗,除了“诗”之外,还包括某些有韵的“书”,因此“言”是孔子“六艺”中诗、书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仁礼之教的“文质彬彬”境界是孔子美育的基本内容,仁为质,礼为文,二者构成了彬彬的和谐关系。同时,孔子还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文美形式,充分发挥其美育效果。在诗的基础上,孔子还进一步用音乐形式来教育,从视觉到听觉全面实现美育教育。孔子的美育机制,以仁教为根本,包容礼教、诗教和乐教。  相似文献   

7.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诗教: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本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而说教告知、答疑解感、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则是孔子实施诗教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10.
教了多少年的语文.对“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个观念已是深信不疑.所以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把这个“工具”(时髦的叫法是“载体”)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讲一通,不过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准确、鲜明、生动之类.这也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初中语文新课标把语言教学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本任务。这让我隐隐感觉到语言观似乎有什么变化.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什么变化.故而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仍然和过去的一样。还是先“意”后“言”,重“意”轻“言”,还是“言”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那个“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既依“言”助“文”,强化对文言词汇、语汇的积累与运用,立足字词解文意、把文脉、察文情,又以“文”养“言”,在对作品的文法及情感的解读中,自觉形成对文言词汇、语汇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方能摆脱“文”“言”脱节、环节生硬机械的桎梏,还原古典文学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2.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言语”在孔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对待伦理政治方面非常重视教育弟子注意言谈或说话,这在《论语》中有全面的体现。从“言谈的原则”和“说话的方式”两方面阐述了孔子的伦理语用观。认为孔子认识到了语言使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语言使用的原则和方式,这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诗文互补教学,实质上是拓展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一般“文”与“文”、“诗”与“诗”之间的拓展,“诗文互补”是“文”与“诗”相配,“诗”用“文”相补,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能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背景制约下,开掘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发较大的教学效益。其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如教陶渊明《桃花源记》,顺便佐之以《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教王勃《滕王阁序》,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前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语言文章”。它历经干百年时间的筛选,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瑰宝。然而,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仔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停留在字、词、句的浅层内容上。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看孔子的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以降,诗教便成为一种以今本《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本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门诗教”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诗经》,对待诗教。  相似文献   

19.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尚书》具有浓厚的政治、道德教化色彩。后世无不重视对《书》的学习,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早在孔子之时,已经实施系统的《书》教。孔子《书》教是一个以“疏通知远”为目的,以德治、仁义为核心,包含德主刑辅、尊贤重民、礼治伦理、君子人格等思想内容的王道政治教化体系。孔子《书》教对早期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