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传统的说法,训治方法分形训、声训、义洲三种。现在的许多侧治学著作和论文都沿袭了这一说法,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些训诸方法、比如周大噗先生《训信学初稿》中就列了第四种训治方法;观境为训;龚国祥先生《训治方法举隅》一文更提出了:以音韵明洲诸,以通假明洲诸,以破读明训治,以方言明训治,以转注明训信,以校勘明训估,以语法明训估等七种方法。考察训治方法的涵义。我们发现…于许多人对训治方法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训治方法的种类的划分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义训”来说,我们认为把它列入训估…  相似文献   

2.
读过王崧舟的《“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感受到一位特级教师之于自己的课的设计创作中蕴含的那种灵性 ,那种对生命的体验而着实感动一番。而之于我 ,一直以来 ,上公开课是一种痛苦 ,是一种早生华发的折磨。但这次执教《我们的地球》一课 ,教案从心底蕴酿到不算成熟的成熟 ,我经历的心绪体验最多 :有许多的矛盾 ,更多的痛苦 ,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快乐。一、矛盾———何去何从3月初 ,接到要上区思品公开课的任务 ,凭直觉挑选了《我们的地球》一课。这篇课文是《品德与社会》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因为曾听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的家训。课本中“自读提示”说:“全文的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我以为这个提法有误。一、《训俭示康》是一篇“家训”,是父亲专为儿子写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写作目的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境释义出发,以书证训估和俚语订古作法对《诗经》中《关睢》、《月出》两篇作品的主要语词做了功能化训释,沟通了这些语词在反复结构中语义的情境化演变,  相似文献   

5.
《史记》并非训治学专著,但具有很高的训估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训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古今之异言是训治学的主要内容。陈遇《东塾读书记》:“伤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在先秦时代,《诗》、《书》等六经是土大夫的普通读物,不必多加训解。孟何引用《诗》、《书),只是偶然对个别的古字古语加了解释,如“沿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好/苟况弓【《诗、《书》,只是附上“此之谓也”一句,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左传》、《国语》引用《诗经》,是出于“赋诗言志”的外交需要,从不在字…  相似文献   

6.
《平准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其体例可追溯至《尚书》中的训体文。《平准书》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训”这一文体,从题材内容来说,《平准书》专门记载了汉代武帝时期的经济货币政策,这是对《尚书》解说知识和政治劝诫题旨的扩展和突破;从思想观念来说,它体现着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这是对《洪范》篇的继承与应用;从文本形态来说,司马迁革新了《尚书》训体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这是对《无逸》《高宗肜日》等篇的创新发展。《平准书》的体例源于《尚书》,但又远远扩大了其断代式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7.
唐代以来各家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一词有六种训释,而释为“抱一”既有词义上的凭据,又切合《形势》篇文旨。“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  相似文献   

8.
从文字训估学和文献学及文章本身入手,对《左传》中的悬案“遂为母子如 初”作了探索,从而明确了“遂为母子如初”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9.
日前,一篇《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和一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引发网民的热议,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得失。据悉,这篇《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中国妈妈”爱攀比,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  相似文献   

10.
周光庆教授近年从传统训估学出发,深入到语言与哲学的关系领域,尝试研究中国古典的解释学,发表I系列论文8篇.他在《中国社会科学M”8年第3期发表的《王粥(老子》解释方法论》一文是其中之一,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水文认为,王迅的玄学理论,是通过革新东汉经学注重名物训话、繁琐考据的解释方法,重新解释《老子》、《周易}》和《论语》而建立起来的。何晏也是玄学倡导者.但其理论成就不如王粥,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适合的新韵解释方法。因此,研究王迅的经典解释方法论,对探讨中国古典解释学,对透视魏晋玄学,都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虽承《说文》,却有很多方面的创新.《玉篇》收字较《说文》增加颇多,且收录了大量的异体字;“以义类聚”为主,“据形系联”为辅的原则统摄542部;全面、系统地利用反切注音,并将注音与训义放在同等位置;在训释方面,广泛引用典籍诂训、用例和前人注疏.《玉篇》在编纂体例上,已经很接近现代字典,其开创之举对后世字典的编纂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我快教完《半夜鸡叫》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看课文的题目应改为‘半夜学鸡叫’好一些,因为课文的第二段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是讲高玉宝发现了周扒皮半夜学鸡叫这个秘密。”“半夜学鸡叫?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即把《半夜学鸡叫》与《半夜鸡叫》两个题目并排写在黑板上,并提出3个问题:一、课文的重点是写周扒皮学鸡叫还是写半夜鸡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二、半夜  相似文献   

13.
本校1988届汉语史专业硕士、现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学诚所著学术论文集《潜斋语文丛稿》,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的导师、本校刘君惠教授为该书封面题字并作序,同时为该书作序的还有扬州教育学院教授赵航先生。 《潜斋语文丛稿》约23万字,收入十六篇文章,分为四个单元:(一)“反训”专题研究,共四篇,其中《反训研究三题》一文,反映了作者对“反训”问题的基本观点,已故郭在贻先生致意作者称:“大作明晰透辟,有摧陷廊清之功”,(二)《说文》专题研究,共两篇,分别探讨了“一曰”和“某与某同意”两个条例,材料翔实,观点独到。(三)上古语法和古籍校释,共两篇,分别论述了上古汉语里的句  相似文献   

14.
声训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一种训治方法,它要求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声训方法起源很早,先秦典籍正文里经常使用。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说,悦也。”《孟子·胜文公上》:“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群也。”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训沽学专著《尔雅》,不能不继承前人成果,在主要运用义训方法的同时,使用了声训的方法。根据本人对《尔雅》的分析统计,全书声训共有二百二十来条。《尔雅》中的声训,具体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一…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作文呀作文,你姓什么? 你姓甜吗?是呀,是够甜的。元旦前突发奇想,给《学作文》主讲老师写了一封信,告诉老师我写作有小窍门,还寄去了五篇“儿时趣事”的小作文。老师在《学作文》节目里表扬了我,说我写得真,写出了真情实感,并邀请我到电台当“小嘉宾”,还点评了我的《我和小爸爸》、《小师傅?傻师傅!》两篇作文。我心里美滋滋的,从心里甜到嘴上,又从嘴上甜到心里。那一个甜,什么蜜都比不上!  相似文献   

17.
《浪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感,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和声音,以及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教材图文相配,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紧扣“美”字展开教学。一、观察图画想象美教...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主术训》是我国古代领导学专著,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儒、法,概括地反映了汉初及文、景之治的“南面术”。《主术训》部分内容与现代领导学相同或相近,另部分内容为现代领导学较少涉及,两部分论述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20.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