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书与教师素质 传统意义上书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往往以"纸质印刷品"的形式存在和展示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提供保存于其上的信息.当然,在现代社会,书的形式已经不囿于"纸质印刷品",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之可以以电子信息这种"无质无形"的形式存在,但从其功能上鉴别,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书这个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型 ,我们可以把这些“对话”关系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教科书及其以外的以纸质材料印刷出版的辅读教材、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等的阅读理解。有人说 :“活人读死书 ,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 ,可以把人读死。”这话很形象地告诫我们 :读书不应该将书的内容纯粹看成是一种定格的文本 ,而应该将它们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 ;阅读它们时 ,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 ,灵活地、多角度…  相似文献   

3.
有的读者潜意识中觉得,纸质书好歹有印刷和纸张的成本,电子书凭什么要三折这么贵?这样恶性循环下来,电子书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还是一个字,难!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PK,争论非常多,尤其是在电子书什么时候取代纸质书的问题上,大家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电子书对纸质书而言是"狼来了",取而代之是不远的将来就要发生的事情;也有人认为电子书只是一种形式,目前看来很难取  相似文献   

4.
杜启荣 《小读者》2012,(3):54-54
在人们心目中.图书馆都是借阅纸质图书的.可有些图书馆却别出心裁地外借活人。 这家活人图书馆位于哥本哈根市.这里没有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书,而是出借一个个“大活人”。这些人都有特别的背景。如政客、警察、教徒、释囚、老兵、葬礼承办人等.他们用“口述”的方式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图”盛“书”衰的情形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不要忘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工具。“读图”虽然轻松,但只是一种浅阅读;唯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才是一种深度阅读,它更需要读者去感悟、想像和思考。读书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岁月,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先生;文人的生活,一半是书卷,一半是笔墨。我立足教坛,且又倘佯书林,教师、文人,“一身二任”。我那属于“学生”的一半,表现在案头置放的书卷上;而那属于“先生”的另一半,则表现在手持粉笔教书和手执墨笔评书上了。只读书不评书,那会越读越呆;既读书又评书,才能够“开卷有益”。书,读而且思且评,可以使比较糊涂的人变得明白些,狭隘的人、忧郁的人、笨拙的人变得旷达、愉快、灵巧些。因了职业的缘由,我由学生蜕变为教师,由读书演化到教书、评书,评析课文自然就成了我的份内职责。我是语文…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乐于求知”“恐于无知”。教书先生要教好书,当然要不断地读书。读书是一个知识分子享受幸福的经历。然而,当人类业已进入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图象时代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意义的读书?读书是否仍旧是知识累积的惟一途径?图象时代读书的目的、动力和依据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8.
对于喜欢读书的教师朋友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旨在为读者服务的“博览书屋”开张了。我们的读者大部分是县乡一级的教师。过去,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文化市场不甚发达,新近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07,(4S):15-17
教师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乐于求知”“恐于无知”。教书先生要教好书,当然要不断地读书。读书是一个知识分子享受幸福的经历。 然而.当人类业已进入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图象时代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意义的读书?读书是否仍旧是知识累积的惟一途径?图象时代读书的目的、动力和依据究竟何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  相似文献   

11.
“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确.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阅读可以使人及时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2.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鲁迅先生说:“(读书写作)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梁启超主张:教学生读书,要紧的是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善读书的脑力;教学生做学问。是要学生找着方法去自求。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我们赋予“书”太多的美誉,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我们见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力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多读书广集益,和“书”交朋友的好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爱上读书,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阅读方式的转变论图书馆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长河中"书"的形式屡有变迁,但有一千多年时间里,其经典形式——在纸本上以文字、图表等记录方式对文化的传承没有根本改变。现代社会受电子图书的冲击,图书的存在形态发生衍变,随之而来的是直接以纸质文本为阅读对象的读书方式的扩大——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并行,最终也会使公共的纸质文本的主要存放地——图书馆走向转型,其性质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正>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大量的书刊资料和教师读者之间铺设一条通道,起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作用,把最新的信息情报资料源源不断地及时地传递到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17.
有识之士曾说过: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缺陷。咱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沉缅于琐事之中,书读得太少,是语文教师品味不高的根本原因,“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这样说,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在远程教育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有我们众多教师生存的空间?因为真正的教师应该是无法替代的。甚至是不可模仿的。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理应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老师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书人,首先要做一名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8.
<正>夜深人静之时,同学们手捧一本纸质书,或用手机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两种阅读形式,都不会影响大家对于文字本身的思考;而当窗外喧嚣、车水马龙之时,即使捧着纸质书,不少同学也会觉得,很难深入思考。阅读作为人们生活的“精神补充物”,其载体渐渐地从书本、报刊等拓展到了电子设备。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形式是共同发展的。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形式的出现,对于“纸媒”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互补性。因此,很多人认为,电子阅读和“纸媒”阅读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相似文献   

19.
张景 《天津教育》2006,(11):20-2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当我们的教师把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格言送给学生的时候,自己是否感觉到离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据调查,有许多教师一年都不读一两本书;有许多教师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的目光逐渐从书籍转移到网络;有许多教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有许多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读。教师读书问题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师读书”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20.
教无定法,但有良法,良法的关键就是巧用变换。教师只有把学生难以接受的信息变换为学生容易并乐意接受的信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教材变“活”变“趣” 无论是教师输出信息还是学生接受信息都离不开教材这一载体,我们在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去理解教材,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怎样把“死书”变为“活书”,让思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