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3.
《新闻天地》2006,(10):52-52
网络如今恶搞成风,又一个新的恶搞出现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这个名为《一场无聊至极的盛宴》的恶搞剧本中,近百位当红娱乐明星、地产名人、文化名人或被红烧,或遭水煮,或被清蒸,被摆上了娱乐夜宴。  相似文献   

4.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记忆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大史记》开创了视频“恶搞”的先河。在这段视频中,制作者剪接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片断并重新配音为“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此后,网络“恶搞”作品日渐盛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其达到高潮。随着雷锋等英雄形象和《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成为恶搞的对象,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于2006年8月10日召开。网络“恶搞”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6.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7.
贾甲 《今传媒》2006,(10X):9-9
近来,网络上以歪曲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成了十足的“恶作剧”,令人反胃和气愤。“恶搞”到底恶在何处?这里试析一、二。  相似文献   

8.
恶搞:从媒介文化到媒介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莹  蔡骐 《传媒》2007,(2):65-66
2006年的恶搞风潮导致五花八门的恶搞作品出世.如恶搞视频:《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恶搞音频:PK黄健翔;恶搞图片:安迪名人排行榜……其取材之广,手法之多,创意之怪,为之赢得了大批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及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10.
赵新艳 《今传媒》2008,(5):34-35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1.
所谓歌曲"恶搞",主要是指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流行的现象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在MV中配以新闻图片或反映改编者态度、观点的动漫.歌曲"恶搞"可以分为无厘头的低俗恶搞和结合时事热点表达意见态度的恶搞两类.前者是为恶搞而恶搞,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后者则用恶搞的形式传递严肃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双子座大厦“遭袭倾塌”于环球嘉年华英文网站,被一些网民视为网上“七大恶搞”案例之一。同多数“恶搞”一样,它的出现是极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随着恶搞为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与接受,我们不禁要问,它的出现和风行究竟是好是坏?互联网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又会对恶搞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本文力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网络恶搞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即将启动立法程序制定《成都市大熊猫保护管理条例》,将禁止对大熊猫的恶搞。一家人物性周刊最新一期就此专访了足球圈知名记者李承鹏,题目为《李承鹏:禁止恶搞熊猫就是最大的恶搞》。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夏天,属于世界杯足球赛,也属于黄健翔和随之而起的“网络恶搞”——黄健翔也许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片刻疯狂会成为网上娱乐的“星星之火”,并在顷刻之间就肆虐地燎烧了“网络”这片“新兴媒体之原”……这也使“网络恶搞”真正成为2006年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