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带孩子出门遇到熟人时,往往自己先打招呼,看孩子不吱声,就批评说,这孩子不懂礼貌,怎么不叫人呢!弄得孩子既尴尬,又委屈。其实这种情况多是父母自己先跟别人打招呼,让孩子站在身后没有插嘴的余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知如何称呼对方。父母在教孩子打招呼时,应该教导他要以亲切的态度跟他人打招呼,而不是只有形式上的问候,不然孩子就无法理解打招呼的意义所在。礼貌就是从这样的亲子关系中首先教育养成的。试试看这样说如何:“啊!是陈妈妈呢!我们一起跟她问好吧!”能埋怨孩子不懂礼貌吗  相似文献   

2.
《山东教育》2005,(33):62-62
所有的父母都梦想着有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对别人说“你好”“谢谢”和“再见”!而你却发现,有时很难让自己的孩子说出这几句礼貌用语。  相似文献   

3.
“老师,再见!”“阿姨,早上好!”“叔叔,谢谢”……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欢,可我家孩子就是特别害羞,见到人小脸羞红的,更别说让她主动叫人了,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喜欢,所以,只要教养得当,“小淑女”、“小绅士”就在你身边。3岁~4岁的孩子都特别喜欢通过学习掌握新技能来取悦家长,这个时期是强调礼仪的关键期。童年期形成的好的礼貌习惯是将来儿童形成好的社交关系、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保证。良好的礼貌习惯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懂得礼貌对人的人,别人就不会尊重他,在人际交往之中就会产生许多摩擦,也会失去许多朋友。…  相似文献   

4.
“老师,你说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呢?上个周末,客人来家里玩,我对奇奇说:‘奇奇,快叫叔叔阿姨好。’哪知道奇奇看了客人一眼,扭头就回房间,这孩子那么不懂礼貌,让我们做父母的都觉得脸上无光。我们平时也经常教育他要懂礼貌,要叫人,可这孩子怎么就是那么倔头倔脑的呢?”让孩子懂礼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家长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孩子讲解,“礼貌之花”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播种、开放。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你不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应该考虑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所偏差。首先要做个好榜样。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  相似文献   

5.
明明是大班的孩子,父母都是老师,3岁时他已经能认识不少字了。明明在班里很懂事,从来不跟小朋友吵架。当老师比较忙时,他会主动帮老师维持班里的秩序。许多老师都很喜欢他。我去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就把他介绍给我:“这是明明,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明明仰起脸,稚气地叫了我一声“老师好”。我想,这样有礼貌的孩子怎么能不讨人喜欢呢!  相似文献   

6.
轻松一刻     
礼貌与说谎妈妈:你想要哪个苹果,小亮?小亮:最大的那个。妈妈:小亮,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小亮:难道要懂礼貌就得说谎吗?·轻松一刻· 夸爸爸三个孩子在夸耀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团长,全团人都得听他的。”“我爸爸是师长,全师人都得听他的。”“都比不上我爸爸,你们的爸爸都得听我爸爸的指挥,叫他们坐下,他们就得坐下,叫他们低头,他们就得低头!”“胡说,你爸爸是什么人?”“理发师。” 妈妈:你想要哪个苹果,小亮?小亮:最大的那个。妈妈:小亮,你应该懂礼貌,要…  相似文献   

7.
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规矩。因此,每当遇到朋友,或见到客人的时候,只要孩子在场,很多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快来叫人(就是打招呼)。”  相似文献   

8.
父母都希望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教养的孩子通常折射出有教养的父母,礼貌则是教养的直观体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礼貌的好习惯,是家长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但事实上,礼貌待人往往都是一桩桩小事,很容易被父母误解为属于“小节”之列。  相似文献   

9.
<正>从懵懂学语开始,父母就常常教我:"我家住在安徽省砀山县××镇××村××队,父亲叫××,母亲叫××。"大人们这样教孩子是有用意的,据说是怕自家的孩子走失了或者被人拐走了,遇到好心人,能根据这些信息把孩子送回家。小时的我因为家庭住址记得牢,常常被大人们称赞为聪明。在大人们的夸奖声中,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常常问得父母和长辈们无言以对,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说:"你这孩子,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想知道答案,好好上学,书里面啥  相似文献   

10.
有的父母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自己,而不管自己给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积木建造“高楼大厦”,父亲却硬要他丢下心爱的游戏去画图画,孩子实在不愿意停下来,就被父亲指责为“不听话”再如,客人来了,母亲硬要女儿给客人表演唱歌或跳舞,女儿不干,母亲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啊!”其实,女儿不愿是怕难为情。很明显,类似上面所说的情况是不能怪罪孩子“不听话”的,因为孩子有孩子的乐趣,孩子有孩子的顾忌,作父母的决不能只要求孩子服从  相似文献   

11.
推荐金句:“谢谢叔叔这样称赞你,很高兴吧!”“哎呀!你看,这个孩子真乖巧啊!他看见我的杯子里没有茶,便会替我斟茶,真有礼貌!”各位爸爸妈妈,相信你听到别人这样称赞自己的孩子时,心里一定甜丝丝吧!爸爸妈妈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只略微笑一笑或者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原来都不是最好的回应!应该加一句称赞孩子的话,例如“谢谢叔叔这样称赞你,你很高兴吧!”对孩子来说是一支强心针呢!孩子看见父母以高兴的口吻来回应,知道他们因为自己而高兴,心里更愉快啊。父母在别人面前认同孩子是很重要的,这说明孩子所做的事是对的,也得到父母的欣赏,孩子的自…  相似文献   

12.
冠豸 《小读者》2012,(7):17-20
我从小就比同龄孩子笨.别的孩子会说话时.我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别的孩子会唱歌跳舞时,我还趴在地上玩:别的孩子能够思维敏捷地回答父母出的算术题时,我只会咬着指头,一脸迷茫地望着父母……这些都是妈妈告诉我的,她说:“你呀,笨死了!我的聪明怎么一点都没遗传给你呢?”她又是摇头又是叹气,一点也不在乎会不会伤害我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3.
雯雯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女孩,她很倔强,几乎对任何人的意见都会表示拒绝。例如:要她叫“伯伯早”,她偏不叫,直到父母大喝一声,她才带着哭声委屈地叫一声;但不要她叫时她却偏要叫。邻家伯伯下班回来,她一高兴就“伯伯,伯伯”连续不断地叫。叫她不要再叫了偏偏还要叫下去,直到父母站在她面前厉声呵斥,她还不甘心地再叫几声才停止。“怎么啦,我偏要这样!”是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虽然你的孩子的具体表现可能和雯雯不同,但是类似雯雯这样的“任性”可能每位父母都经历过。  相似文献   

14.
父母都希望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教养的孩子通常折射出有教养的父母,礼貌则是教养的直观体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礼貌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步了,进步得让人吃惊, 比如出现“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 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却“寻常”的 现象。现在的孩子被家长们伺候得舒 舒服服,自己的“孝心”却没了。很难 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 关心他人、会关爱社会。 所以,不断在贡献爱心的父母 们,千万别忽略了“孝心”教育! 有“孝心”的孩子,不会随便顶撞 父母,而会礼貌地讲出自己的理由, 与长辈商讨;有“孝心”的孩子,为了 不让父母担忧,会自觉地检点自身行 为,择善而为之,如:努力学习、不惹 是生非、照顾好自己等;有“孝心”的 孩子,感情丰富,乐于付出,会尽自己  相似文献   

16.
时下,各种学习班、辅导班、补 习班、加强班、特长班一个接一个地 冒出来。家长们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喜 欢,是不是愿意,就早早地为孩子去 “挂号”;教师们也不管孩子们是不是 有兴趣,是不是有某个方面的特长, 就来者不拒地把他们统统纳入“第二 课堂”。这样一来,他们刚刚走出知 识的“熔炉”,又得去接受另一种“锤 打”。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双休日、节 假日都被父母和教师挤得满满的,他 们柔弱的枝条上过早地挂满了父母沉 甸甸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家教指南》2004,(11):62-63
长期以来人们都抱着“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态度,特别父母和孩子之间总应该是:父母叫干什么,孩子就干什么,这种传统定势必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因素。交谈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更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如何与孩子交谈,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研究表明,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不同,起到的教育效果就不一样。首先,父母要舍得花时间与孩子交谈,不管谈什么,总会起到一定的效果。通过交谈,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表现,不仅体现了父母的要求,还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其次,父母要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听和说总是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时,往往都寄托着自己深深的爱心和期待。或许,金家的独生女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嘹亮的哭闹声太与众不同了,让从事艺术工作的父母想到了清脆美妙的笛声。那咱们的女儿就叫“金笛”吧!...  相似文献   

19.
周弘  张胜利 《师道》2005,(8):63-63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学习时要保持孩子的学习胃口,强迫的方法万万使不得!物质生活上是小皇帝,精神上是小奴隶!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当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跌倒而想放弃时,父母要高呼“加油”、“加油”、“孩子你行”、“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对于孩子,其实无好无坏,全在心态,就看怎样去诱导。所以赏识孩子要找出孩子可以发展的一面,鼓励孩子说“:你行!”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可是父母、老师要求太完美,好累啊!“赏…  相似文献   

20.
王渭 《家庭教育》2006,(8X):28-29
“老师,再见!”“阿姨,早上好”“叔叔,谢谢!……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欢,可我家孩子就是特别害羞,见到人小脸就会羞红,更别说让她主动叫人了,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喜欢,所以,只要教养得当,“小淑女”,“小绅士”就在你身边。[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