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黎族织锦独树一帜,是中国纺织艺术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黎锦图案艺术特点具有抽象、写意性。通过黎锦对自然生活的关注与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研究,阐述黎族传统文化对图案纹样形式、结构、色彩、状态等方面影响,以论证黎锦图案形式语言——写意性。  相似文献   

2.
姚世奕 《文教资料》2009,(20):74-75
本文分析了黎族织锦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剖析.本文最后指出,黎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拥有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更加便利和紧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黎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黎族文化理应在大数据时代里焕发其特有的光彩,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分析当下黎锦文化发展新特点以及开发有关黎锦文化的初中美术课程所遇到的问题,为黎族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黎族传统织锦》一书,将其散落于世的艺术珍品集聚起来,形成新的篇章,它展示了600多张珍贵史料和五种方言族群的服锦特点,体现了对民族色彩文化的张扬以及美的创造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解决黎族地区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学习传承黎族非遗文化,解决写作教学中的难题,提高黎族学生的写作水平。借助黎族非遗文化中的钻木取火、藤编艺术、竹木器乐、黎族织锦以及树皮衣等五种黎族非遗文化进校园推广的契机,助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时装呈现的多元化设计趋势下,民族元素成为时尚的焦点.黎族织锦图案从色彩、工艺和造型上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其图案寓意丰富,造型考究、色彩斑斓,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在服装中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在时装中运用黎族织锦图案元素,只有采用合理的装饰表现手段,对图案进行再次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独特的装饰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践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51-53,100
文章通过对苗族、瑶族、黎族、壮族等蛙纹的造型、结构、色彩、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分析,总结出各少数民族织锦中蛙纹的共同性和联系。  相似文献   

8.
黎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黎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文化濒临失传。要保持海南文化的底蕴、维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关键在于如何将孱弱的黎族传统文化有效地挖掘整理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黎族很早就引起国内外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关注,黎族研究先后经历了描述、整理、编译、提炼、分析等历程,围绕族源、合亩制、纹身、织锦、文学艺术、民俗旅游等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产生了一批颇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现实研究缺乏、研究层次滞后、研究方法局限等,这些不足需要加以认真省思。  相似文献   

10.
黎族传统舞蹈主要是来自黎族人们日常生产活动,通过祭祀、婚庆、娱乐等多种途径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对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与演变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了黎族传统舞蹈形成的地域因素以及特点。此外,通过对黎族传统舞蹈的种类以及特色的分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黎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11.
壮锦是广西壮族人民的特色手工织锦,其色彩艳丽、图案生动、风格粗犷、结构严谨,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壮锦不仅是壮族手工艺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在当今文化融合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民间优秀的壮锦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探索如何保护性地开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3.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织锦,是土家族女性进行自然、社会、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织锦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也富有民族审美取向、道德风尚等文化教育内涵。其传承多以家庭教育为单位,由女性长辈口传身授。其审美教育活动有利于求真、求善、求美,以及社会和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是对土家织锦这一特定对象作出审美经验的解释,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即通过对土家织锦发生学的研究,批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通过对土家织锦的技艺、形式、风格的分析,总结土家织锦的形式美学风格;通过对土家族族源的梳理揭示出土家织锦纹样符号隐喻中的深层次审美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鲁锦是一种民间手纺、手织、天丝染色的纯棉织物,俗称老粗布。对鲁锦产品服装与室内织物的配套设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档次,还可以带动产品的系列发展,刺激消费,丰富生活。服装与室内织物的设计是相通的,深入理解鲁锦的民间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对鲁锦产品进行系列开发,使其适应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6.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模式,儒家继承殷周以来的礼化传统,并有所创新;墨家对儒家所继承的礼化传统予以批判,这必然受到已深入人心的传统化的抵制。儒家继承了礼化对秩序追求的特点,对社会秩序的整合符合了统治的需要;而墨家的秩序结构缺乏理论的建构,其兼爱思想更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儒家重视礼的饰作用;墨家却认为超出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饰活动都是不必要的,从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儒家的理论比墨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