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新闻写作或搞艺术的同仁,大都尝过一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我的业余生活除了书法篆刻就是新闻写作。我觉得,新闻写作重要的是:干起来要有股牛劲,利用时间要有股挤劲,写作要有股钻劲和“手勤、眼勤、耳勤、腿勤”。我一直是将这“三劲”和“五勤”精神作为座佑铭,也是这样去做的。我首次撰写的《只要人有恒,万事皆可成》一文,被《鄂州日报》1985年1月4日刊用,并附有编者按,同时广东《科学文化报》选用也加有按语,《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中选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此篇开头一炮打响,给我很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在新闻写作生涯中,从此我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务1957年第2期上潘实同志的“贾岛非记者之良师”一文提出了一个见解:新闻写作要求快,不能因为字句的雕琢影响了报道的时间性。这个见解是无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然而,我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简单,如果仅谈这一方面,那是可能引起另外一方面的偏向。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中,语言的主要缺点不是过  相似文献   

3.
尽管消息有多种多样,写作也各有差异,但是不论写好哪类消息,都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其一,应具有新闻的要素。所谓新闻的要素,一般是指“五要素”,即在一条消息里应写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为什么,这样才能把报道的事实交代清楚.读者看到它便明白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为什么。这五要素的每个英文单词,都以英文字母W开始,因此在西方新闻学上又称它为“五个W”。早在1945年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中央的报纸——延安《解放日报》就以《从五个W说起》为题发表过一篇社论。那篇社论专门论述消息写作中五要素的作用,认为这五要素“犹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  相似文献   

4.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有意地去虚构新闻,而写出来的东西却出现了失实的现象.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无意的过失说明,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有一种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常常被我们忽略:这就是新闻写作中的“异化”。 一、关于“异化”的界定 “异化”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信息的摄取、素材与体裁的选择、新闻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将自然信息转化为新闻信息时,由于作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新闻的失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息走样。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7.
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觉得,我们当新闻记者的也有这样的感触。生活并不是缺少新闻,而是  相似文献   

8.
目前报纸上的新闻之所以不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讲究新闻写作角度,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是角度不新,就是角度相同,没有个性。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新闻角度又分为选题角度、取材角度和写作角度。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可以从不同侧面予以报道;同一主题,也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新闻角度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能否成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好角度而流于一般化;而一篇题材一般的稿件,可能因为找到一个新角度而获得成功。 六十年代,焦裕禄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抓的问题和别人一样,  相似文献   

9.
新闻特写这种写作体裁,也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需要掌握的一种“武艺”。所谓特写,据《辞海》的解释是:“以文艺手法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场景和气氛”。因此,对新闻特写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活动或现场情景、气氛的形象化报道。新闻特写的写作基本特点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集中的描绘,抓住某些有特点的场面或形象,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再一次表现出来,使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重现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篇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取决于这篇新闻写得是否生动活泼,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文章的思想内容是  相似文献   

13.
开场白:本刊多年不搞这样的系统讲座了,主要原因是缺少有强烈时代感和新鲜感的稿子。而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蓝鸿文教授集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他近年为新闻研究生开的《新闻采访写作专题研究》课中选出十几个专题,经重新整理,由我刊首发。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记者、部队新闻骨干认真研读,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及时告诉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新闻工作也面临着从“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的问题,一场新闻改革势在必行。在我的记忆中,明确提出“新闻改革”这几个字,最早见于《新闻战线则…  相似文献   

14.
我采写的小通讯《两副对联的苦与乐》,出乎意料地荣获安阳市1986年新闻写作三等奖。这大概归于曾使我激动不已的新闻“灵感”吧! 去年8月,我随有关单位的人员到北丰村采访养鳖专业户王敬修。攀谈中获悉他的“罗曼史”。他家,一出门就是漳河,他自幼就在河滩捕鱼捉鳖。三年困难时期,他这条光棍汉靠捕鱼捉鳖为生,整天连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曹鹏 《新闻记者》2007,(5):27-28
四月初在著名书法家王乃壮府上,蒙老先生青眼相加主动提出要给我写幅字,让我说写什么内容,我说那就写一副对联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写过的名联,新闻史上都要记一笔的。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拿到一份报纸,阅读其摄影报道时,会怎样做?无疑,要仔细琢磨图片,还得浏览文字说明,就像进商场购物,既看包装又要留意价格一般。于是,我们便意识到文字写作成为新闻摄影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一个“画意达万言”的新闻图片,也不可能在版面上“孤立无援”。 一、好图片、精文字——新闻摄影报道特有属性 什么是新闻图片?我同意这样的概念:它是一种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闻形式,是新  相似文献   

18.
光明 《新闻三昧》2006,(4):27-27
春联称“副”不称“幅”2月3日《新民晚报》B6版《会走的春联》一文中,作者多次把“一副春联”说成“一幅春联”,这是不对的。“副”作为量词的第一义项通常用于成双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眼镜、一副象棋等;“幅”作量词时通常用于单张的书画作品等。春联是春节时贴的对联,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子,因此春联或对联应该称作“副”而不是“幅”。是“福”不是“祸”1月26日《新民晚报》B6版《再读言志诗》中:“曹操的言志诗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养怡之祸,可得永年’等句子已成为千…  相似文献   

19.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群众普遍关心的就是记者该写的 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就是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记者应该报道的线索。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20.
姚文华同志在“新闻知识讲座”的第十讲“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中说过:“新闻评论是新闻的一种体裁,所用论据必须真实、准确”。这里所说的论据,一是事实,二是理论。新闻评论中所引用的事例就是事实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