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报纸必读性的实现形式如何实现报纸的必读性?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三个“独有”。独有的内容。强调必读性也就是要注意抓独家新闻。新闻的基本要求是新,独家新闻的核心也是新,强调后者,是因为它的新更狭义,它排除了与别人共享信息的可能,选择的是别人来不及报道想不到报道或者无法报道的内容。独有的视点。那些涉及国家民族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国家大政方针,每家报纸都要报道,那些在全国或某地引起轰动的奇文新事,多家报纸会参与报道。相同的报道中实现必读性,  相似文献   

2.
“抓问题,求深度”,是我们近两年在抓典型报道中着意探索的一个问题。自1988年初以来,我们在全报社提出的主攻目标是:“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抓问题,深入抓典型,为把报纸办得更有生气、更有特色而努力。”确定这个奋斗目标,中心思想是要在连续几年抓典型的基础上,把“抓问题”也放在突出位置上,把“两抓”拧在一起,努力尽快地把“抓问题”这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突上去。过去几年突出抓典型,社会反响很好,体会也较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抓问题上还是一个弱项,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依然内容平淡,不新不深,肤浅乏味,加之报道面较窄,难得给读者以较多新鲜的、警策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揭示问题、回答问题的报道(包括评论),并不都是自觉地采写和组织  相似文献   

3.
虽老犹新的议题我们编辑必须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这里说的编辑也泛指所有办报人员,由于读者读到的报纸是通过编辑成形的,行文方便就用编辑作代表)。这不是新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中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不是说我们报纸的性质中有一条是“群众性”吗?强调读者意汉不就是强调群众观点吗?这是学习新闻学 ABC就立该明确的基本观点。惭愧的是,在一段时期来新  相似文献   

4.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5.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好线索或好选题,因为记者写不好或报道得不精彩而错过了时机,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本文有必要就如何把握线索和选题进行一番论述。 这些做法就是:要牢牢地记住“三抓四见”,并紧紧围绕“三抓四见”来写。 “三抓”是指抓事例、抓人物、抓观点。这三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要让记者在每次采访前,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任务是去抓这个线索或选题中的事例的,是去抓人物和人物观点的。有了这种强烈意识,就会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自己在采访中的具体行动。 “四见”是指见物、见景、见奇、见情。这四者也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用“物”、用“景”衬托报道的气氛,体现报道的事实;用“奇”去揭示所报道内容的“新闻性”,争夺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从  相似文献   

6.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7.
许多通讯员为身边没有指导老师而苦恼,为没有写作参考资料而埋怨,殊不知,报纸就是通讯员的第一任老师,从阅读报纸中可以得到提高。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杰克·伦敦说过:“您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这话颇有道理。报纸——不说话的老师报纸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教材。搞新闻报道,必须熟悉党的方针政  相似文献   

8.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9.
虽老犹新的议题我们编辑必须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这里说的编辑也泛指所有办报人员,由于读者读到的报纸是通过编辑成形的,行文方便就用编辑作代表)。这不是新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中一个最普通的常识。不是说我们报纸的性质中有一条是“群众性”吗?强调读者意识不就是强调群众观点吗?这是学习新闻学ABC就应该明确的基本观点。惭愧的是,在一段时期来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编辑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这个ABC。谓予不信,请翻翻过去的报纸,不难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不管读者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甚至明知读者没有一点胃口的,报纸还一股劲儿殷勤地奉送。相当枯燥乏味而且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报道,一般化的经验,报账式完成计划的数字,不透露内容的接见,随波逐流的表态……这些连编报人自己也不愿重看一遍的报道,占踞不少版面,不断地强塞给读者。还有,编辑俨然以师长自居,可能并不自觉地把读者看作群氓,居高临下、教之训之、  相似文献   

10.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应该加强。但有个问题令人担心,即讨论来讨论去,言论的写作和作用可能会有所加强,而文章也有可能跟着越写越长。眼下,说是短评,也得七八百字;上评论员的,一千五六百字也打不住,更不要说编辑部文章和社论了。现实如此,如果强调加强不得法,文章完全有可能还会拉长。言论能不能写短?能。在1982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的福建日报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全文不到200字,能说不短吗? 那末,目前绝大多数言论又为什么写不短呢?原因很多,少说也有三条: 第一,还是文风问题。报纸为什么要发表言论,就是有重要问题需要阐明。重要么,就拉开架势。于  相似文献   

11.
要学会读报     
写这个题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一个通讯员如果连报纸都不会读,哪还能拿笔杆子写报道吗?”其实会不会读报,对一个通讯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把会不会读报作为当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曾向他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事实上只要不是文盲,都可以读报但不一定会写报道。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重要的是“会”。在读报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维系着社  相似文献   

12.
一、“哑铃”还是“橄榄球”?“选题结构”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它是个重要的问题,要重视,要优化。而且,许多人还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抓两头”,一头抓“精品”(其实在执行时变成了对“三大奖”的追逐),一头抓市场(即所谓“畅销书”),甚至在论证选题时声称“不能获大奖、不能挣大钱的书,再好也不做”。这个观念真正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大家都这么说,或口虽不言,实际却这么做。我把这种“做大两头”的选题结构联想成哑铃——一头是获奖书,一头是畅销书。“哑铃”式选题结构无疑是诱人的,  相似文献   

13.
如今文化报道的式微与娱乐报道的泛滥,一方面固然有媒体市场化的缘故,另一方面,有品位的文化报道确实也存在着一个如何走向读者走向市场的问题。 目前,文化报道的“曲高和寡”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一是点到即止的兴趣点选题。找问题、找角度,来做深度的剖析文章,是文化报道比较常用的手法。如果角度抓得准、见人所未见,就不难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若无新见解,只不过是旁人意见的堆砌,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做更深入的挖掘,就难  相似文献   

14.
以亚运报道为契机,《北京日报》在版面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版面风格。读者反映说,《北京日报》更好看了。版面改革的实践,大体可以归为4个方面: 让标题睁眼报纸恰如一张面孔,标题就是面孔上的眼睛。标题有光彩、有神,就会对读者产生“夺目”、“抓人”的作用。如何让标题“夺目”、“抓人”呢?  相似文献   

15.
张循刚 《传媒》2003,(1):38-38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报道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 一、选准监督题材。确定监督对象,是编辑、记者常常碰到的头一个难题。这个难题,难就难在既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又要考虑其有无典型性,更要考虑报道后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报纸在今年更大跃进中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陕西日报在最近一次的编委会议上总结了去年的跃进经验,提出了今年改进报纸工作的任务:大抓典型,大抓言论,大抓群众工作。并提出了“言论挂帅、改进报纸”的口号。陕西日报的同志认为,大抓典型报道,是报纸树立旗帜.插红旗的有效宣传方法。今年要更突出地宣传典型,对全省各个地区,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带有方向性的新成就、新措施、新经验用最快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没有评论的报纸不算报纸,因为它是报纸的旗帜和声音,特别是党报的政治评论,分量更重,地位显要,代表着报纸的方向。所以,凡是报纸,都比较重视评论。但是,现在有些迹象是很显然的,评论似乎正在“掉价”,读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小了,评论员也感到评论越来越难写了。询问过几位人民日报记者:“看过今天报上的评论吗?”回答使人扫兴,大多没有看过,有的说只看了标题,当然也有认真看了的。这个结果也许没有代表性,但却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报纸的评论颇为寂寞,比较萧条。  相似文献   

18.
香港《大公报》记者雷竞斌,不久前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新闻从业员1985年至1986年最佳记者的竞选赛中,当选为最佳记者,成为香港1000多名记者中的佼佼者。“您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当我们正面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眨一眨近视眼镜后面的双眼,风趣地说:“我长了个铁腿(腿勤)、马眼(眼观四方)、神仙肚(能吃能饿)。”“要具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香港有多家报纸,家家的消息都是文字短小,一般在三五百字之内,所登内容五花八门,但我认为,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经济新闻,不仅是事实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为读者提供有影响的信息。这就要  相似文献   

19.
“新”是新闻的固有特征。报纸上的小言论,往往反应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所以更离不了“新”。怎样才能把报纸上的小言论写“新”呢? 一、从抓问题上求新,就是说要提出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小言论格局虽小,却有时代的眉目。不这样,不论观点多么正确,材料多么生动,所提出问题早已解决,发表出来岂不成了“明日黄花”,有何指导性!小言论要尽可能抓住那些刚刚露出  相似文献   

20.
如何优化选题是出版界多年来经常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公开“招标”进行优化选题作一点探索。众所周知,一项重要工程设计可以招标,领导干部任用也可仿行“招标”聘任,难道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就不可以“招标”吗?我想应该是可以的。想我们大家都曾在电台和报刊上听到或看到“征文”的事。启事一发出,上千上万篇稿件飞向电台、报纸、杂志社。这样,稿子一多,自然就可以从中选出质量高的作品。一篇文章如此,一本书不也是如此吗?当然,征集书稿是个慢工夫,但时间放宽一些不就行了? 书稿的选题“招标”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由出版社提出具体的选题设想,如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