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东安 《历史档案》2007,23(1):36-43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革命党推翻了清王朝,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和民主制度.中华民国虽已建立,而作为清朝残余势力的北洋集团却仍继续统治着中国,直到1928年国民党完成北伐,才将其彻底肃清.究其原因,主要是那拉氏死后,清朝皇室拒绝立宪派参政和放逐袁世凯,从而导致立宪派的起而造反和袁世凯的背叛.而当时的革命军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一举消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致使这场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形成共和国名存实亡而封建王朝名亡实存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王培 《北京档案》2011,(11):6-8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面临着与同盟会的许多尖锐矛盾,他竭力施展政治手腕,假意邀请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北上京城共商国是,借以分化同盟会的力量,欺骗舆论,粉饰太平,巩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3.
一 问题的提出 1912年2月13日(即清帝退位次日),袁世凯信誓旦旦地公开宣布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袁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就在这一承诺的前提下,2月15日,这位清朝的总理大臣经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而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3月10日正式就职。  相似文献   

4.
徐立刚 《历史档案》2011,(3):96-104
武昌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人正视自身军事实力、财政实力不足的现实,审时度势,南北议和,以实行民主共和为前提条件,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从而结束满清封建帝制,南北统一于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尽管辛亥革命的结局不尽如人意,民国初年的政局还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民主共和新局面——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党派团体纷纷成立,北京...  相似文献   

5.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0,1(4):132-133
1912年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孙中山让位的确切时间在我国的有关重要书刊中说法不一,值得探讨。以《中国国民党史纲》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让位袁世凯。此说较为普遍。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4日让位于袁世凯。以《近代史研究》等为代表的书刊,称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让位袁世凯。  相似文献   

6.
蔡锷一生从未加入同盟会,也始终不是国民党党员。他所反对的,也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个人。他毕其一生所践行的,只有一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统治时期,以梁士诒、周自齐、叶恭绰为代表的旧交通系(粤系),与周学熙、杨士琦、孙多森为代表的皖系政争十分激烈。二者之间的政争一方面表现为争权夺利,特别是争夺财政、交通事权的派系之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双方在财政、金融等政策制定中的矛盾。粤、皖系政争为袁世凯、太子党借机推行洪宪帝制提供了大好机会,加剧了北洋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危机,是北洋集团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12年4月,民国临时参议院由南京迁至北京。时参议院有一百三十多名,而同盟会员只有四十多名。为扩大实力,8月,在宋教仁全力鼓动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等合并,在北京成立了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赵增越  霍华 《历史档案》2011,(3):F0002-F000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敦促清帝退位的呼声四起,先后有14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各国政府也施加压力,劝说清帝让位。袁世凯在得到南京临时政府同意其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允诺后,亦逼迫清帝退位。在12月举行的南北议和中,南京临时政府代表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满人可...  相似文献   

10.
在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维护民国的斗争中,涌现过一批值得纪念的黔籍志士。他们不仅为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而且在后来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现公布这组档案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