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从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和民间体育教育系统两个方面来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以求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塔尔族传统体育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既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性;又有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塔塔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塔塔尔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和民族交往的功能,对于塔塔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其多重社会效应正在凸显,但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的理性缺乏,其传承创新的主体性缺失,难于形成体育文化功能的高势效应,传承转化路径单一,这些问题制约着传承转化。因此,应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通过多样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理转型,实现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强化全社会对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度。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体系进行梳理。研究结果: 内蒙古地区以蒙古族传统体育为主;其蒙古族体育项目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那达慕大会'是其项目传承的重要纽带,而在其项目所包含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综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分类和功能,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令人堪忧的流失、消亡现状,对如何保护和传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了指导性的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风险,对福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明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位、政府部门加强协作、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加强闽台少数民族体育交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等几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城市化对其冲击、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丁兵心  李孝伟 《精武》2014,(4):102-10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涵丰富,具有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性及文化的现代与传统兼备等特征,它的价值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变迁和民族传承的影响。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多方面冲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如何,全国民运会为其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大舞台。分析了全国民运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机制,保护与发展状况,传播方式;提出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建议:选择性保护传统体育项目,对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家园核心的项目要大力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不合时宜、违背人类普世观,与人类发展方向背离的项目应该果断舍弃;辩证性发展体育项目,既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上舞台,也让其扎根民间;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更加直观、立体地对其加以传承。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力的外在表现,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以大理白族霸王鞭为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从文化传承性、时空连续性、形式多样性和教育专业性来有效发展,论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提供理论和实践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文化自觉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功能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水平等的迅速发展,以强身健体和娱乐身体为宗旨的大众体育运动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世界性的大众体育浪潮,家庭体育成为大众体育当中的一支奇葩,异军突起,备受人们青睐。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出家庭体育的功能主要有自然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旨在增长人们对家庭体育功能的认识,从而增强人们参与家庭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围绕崔墩“为何要穿马灯”这一问题为思考的主线,捕捉其中的文化功能显现,以此探讨村落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功能是维持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村落是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基本社区;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能否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是决定村落传统体育兴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功能的阐释——以风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视野看,民间体育除了其娱乐健身功能以外,还有着更加宽泛的文化功能。风筝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大致有四种社会文化功能:娱乐健身功能,承载民俗文化的功能,艺术欣赏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鲲  石娟  王栋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1):1-3,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竞赛与赛事文化的概念、内涵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体育竞赛与赛事文化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育竞赛为赛事文化创造展示的机会;赛事文化又需要通过体育竞赛得到体现。体育竞赛与体育运动中的肢体文化、项目文化以及其他衍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人们重新认识体育赛事独特的文化功能,更好的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体育文化盛宴,促进竞技体育的文化发展,并引发人们对于体育竞赛与赛事文化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单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仍是制约体育活动开展的瓶颈之一,社区体育指导员水平有待提升;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社区体育制度有待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未真正建立;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功能认识情况一般,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不够。从硬件设施、人才资源、体育经费等方面提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搜集整理有关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典型素材,研究认为有效实现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路径有重视人文关怀,促进人物和谐,提供优越的体育运动环境;渗透人文元素,传承大学文化,熏染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折射大学理念,彰显大学精神,陶冶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利用资讯媒介,传播体育信息,滋养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而竞技体育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竞技体育的内涵、功能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内容等方面着重论述竞技体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的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因此,对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定位重叠度高、有产品无产业的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文化内涵凋敝与产业逻辑缺位的桎梏。基于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困境,首先,通过回溯特色小镇的历史印记,加强文化承继与产业逻辑的高度耦合与深度作用,认为体育特色小镇应与文化相契合,与产业相呼应,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回归中国的文脉传承,强调文化自觉与认同,遵循产业链演化规律,增强产业链联动效应。其次,依据产业链纵向蔓连、横向延展与交织协同3个阶段的空间形态、节点关系、投入成本与风险管理的变化,剖析产业链演化阶段与区域的特征,明确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培育的重点。最后,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源与产业链耦合的本质与路径,探讨在文化内源性要素指引下,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空间演化的价值增值过程,从而发挥小镇的承继功能、代谢功能、整合功能与嵌套功能,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生命力。研究认为,在区域条件均较薄弱的区域,应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深耕产业链节;在区域条件一强一弱的区域,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互补,预防产业链关联能力不足的隐患;在区域条件均良好的区域,以“体育+X”与“X+体育”的联结布局,创新网络嵌入机制,拓宽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心理空间,实现小镇与城市的共享、互融与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