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梅花落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选入南朝朱代著名诗人鲍照的一篇诗作—《梅花落》,全诗照录如下:“巾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首诗颂扬梅花傲霜斗雪、坚贞不屈的品质,确立了梅花在百花中的地位,具有开创意义。诗是好诗,但对该诗的标点,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梅花落     
正凌霜傲雪,是为风骨。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译文】庭院中有许多的树,我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为何会如此?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那些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  相似文献   

4.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得不到发挥。到了盛唐,  相似文献   

5.
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2),偏为梅咨嗟(3)。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4),路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5)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6)。  相似文献   

6.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 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其诗中所谓: 杂树,指无价值的一些树。 梅,则指极有价值的树。 偏,指倾向。 咨嗟,赞赏。  相似文献   

7.
歌咏梅花的词曲,始于汉。汉有笛曲《梅花落》,未传世。后南朝宋鲍照,梁吴均,陈叔宝(后主)所作乐府,都有这个篇名,鲍照的《梅花落》中有“念其霜中能作花,霜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 (其五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1 这首诗语言平易 ,结构严密 ,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二句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得到很高的赞誉 ,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                                        2 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 ,“它天成自然 ,毫无造作之迹 ,平中见奇 ,淡中有味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请写出一首…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成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答:(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答: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兰 …  相似文献   

10.
范倩 《中文自修》2010,(5):32-33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在风中摇荡;诗,是宋朝的一尾鱼,似“莺啭上林,鱼游春水”般游弋于清澈碧波;诗,是清朝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相似文献   

11.
一日,乾隆皇帝带臣子到郊外踏青。春光明媚,景色宜人,乾隆不觉兴起,命纪晓岚当场作一首咏春诗,每句至少要嵌上两个春字。纪晓岚略加思索,即脱口而出:春光春风春景和,春人路上唱春歌;春日临窗写春字,春闺女子绣春罗。纪晓岚吟诵“春”字诗  相似文献   

12.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就是苏老先生的千金小姐苏小妹也是名播京都、才华出众的淑女。一天晚上,淡月微云,轻风细露。东坡和诗友黄庭坚在花园里切磋诗词,遥见小妹徘徊梅下吟哦不止。东坡随即笑邀小妹一起谈诗论词。席间,小妹举头望月,低头吟咏“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然后瞅着哥哥和黄庭坚说:“请帮我琢磨琢磨,两句中各加一什么字作腰,才会成为一联更好的诗句”。文思敏捷的黄庭坚稍一沉思就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不满意,认为“太俗”。东坡踱了几步说:“改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小妹朗诵以后,摇着头说:“太实,前人用得过多,不够新颖。”在黄庭坚捻须微吟时,小妹娇嗔一笑,“改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不是更好吗?”东坡,黄庭坚一听,拍手称妙,连称奇才。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15.
清代慈禧太后平日养尊处优,附庸风雅。一次命一位书法家进宫题扇,写的是王之涣的《出塞》诗。原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因一时疏忽,竟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喝令左右把书法家给砍了。书法家情急生智,叩头解释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的一首诗啊!”说完提笔断句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看罢,转怒为喜,免了他的罪,还有不少赏赐。巧改标点保性命@方也  相似文献   

16.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家”,课本无注,因是常用字,教师往往不加深究,学生也等闲视之。其实,这“家”字是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家,自称或他称及普通人称之语尾助辞。”在自唐至清的诗词曲中,“家”作为人称语尾助词的用例极多。如,杜甫《吹笛》诗:“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谁家”即谁。薛涛《柳絮》诗:“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他家”指柳絮,即他。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相似文献   

17.
“女士”一词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它表示对妇女的尊称。《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唐孔颖达解释为“女子而有士品行的人”。古代称“女”为什么和“士”联在一起呢?这要看“士”词义的变化。古代“士”是指与女性相对的男性。如《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女人与男人之别。《诗·郑风·溱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春日》诗流传广泛。本文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提出笔者的观点:《春日》不是在曲阜或泉林写出的;诗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的泗水,而非源于山东的泗水;山东的泗水是淮河的支流,而非黄河的支流;《春日》是纪游之作,而非说理之诗。  相似文献   

19.
“诗庄词媚”是清人李东琪对诗与词两种文体艺术风貌差异的高度概括。对此一说法,后人一般予以首肯,至多作一些修正。以“媚”界定词风,依今人的审美定势,似乎总带有某些贬斥、轻蔑的含义。然而,尽管词“媚”这一审美观念已提出了漫长岁月,但人们对“媚”的内涵及其创作意义的认识仍处于模糊或简单化的层次,还未能充分体认与领会词“媚”这一文体形式的丰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恬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其中《饮酒》之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诗的原文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