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由于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动词与名词使用频率不同是英汉句子动静态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语言孕育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并受制约于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中碰到的困难,有一部分来源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亦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翻译中文化因素对词义的理解的影响,即:指称对象在不同文化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同文化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知角度,以及隐喻的使用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孟茹 《现代语文》2013,(4):13-16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该观点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在一类汉语特殊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当两个词根中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成为复合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被忽略时,这一联合式复合词就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义的保留与舍弃很好地反映了凸显的观点。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概括性地总结出三种成因: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为复合词的内部构建提供了新研究视角,使其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语法和形态分析中.分类(type-of)以及部分一整体(part-whole)的范畴化关系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Ungerer & Schmid以此对英语复合词的内部构建展开了认知研究.基于此,文章按照词性和组成成分,对汉语N+N复合词进行范畴化研究,探究内部不同的认知图式关系,构筑不同的认知模型公式,以说明汉语复合词作为短语/句子结构压缩的产物,意合程度强,象似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复合词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单独使用、又有完整意义的单位。但是不少复合词既具有明显的词的特性,又具有短语的一些特性。本文从复合词的语音、语义及语法特征对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寸复合词的结构特点及语法类别。  相似文献   

6.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关于语言符号的。弗雷格把语言符号分为三个种类,即专名、谓词和句子;并认为,这三种语言符号在其意义上均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即指称和涵义,指称是由涵义决定的;弗雷格还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符号的指称和涵义会有所变化。本文对弗雷格关于三种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分别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得出“所有+的+N”倾向于指称一定范围内事物的全体,而“所有N”倾向于指称一类事物的全体。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因为经济性原则起作用,“所有+N”形式使用频率更高,“所有+的+N”反而成为不常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词语的组合不仅与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有关,而且与它们的指称意义有关.除了句法功能外,还应该考虑到语叉之间的配合但无论是新产生的语言或只是传统的语言在使用中仍遵循着一个指称意义和结构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翻译的移情与同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翻译语言的同时也在翻译文化。情感因素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之中,它是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本中的体现,包含了感情、态度、情绪、心境、信仰等因素。它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和对读者感悟的期盼。情感是意义的一部分,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认知隐喻的差异导致认知指称和情感指称的不统一。因此,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情感转换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实现跨文化翻译应处理好“移情”和“同情”的适度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人称代词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高,是儿童语言中较为重要的词类,其正确使用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密切联系。认知干预对该童人称代词的正确使用有效。在不同句型中,该童对各类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和掌握程度不同,对话所需的人称代词认知模型越复杂,认知干预效果越差。自闭症儿童人称代词的异常使用与其机械的认知方式和普遍的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