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资源角度来讲,中国的改革,可以看作是原来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尤其是经济资源面向社会分散和转移的过程.社会资源与其占有或控制主体的结合,使社会资源向利益转化,由此影响人们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新的权利、义务和行动规则,产生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总体利益格局沿资源分散和转移的两种渠道进行分化的双重脉络.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是反映社会空间独立与主体自治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分析维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以国家权威为主导的统治力量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受到传统体制和文化观念等共同作用,官民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公民缺乏与政府互动的一个对等性平台。在当前社会不断分化、利益表达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有效整合是官民良性互动形成的一条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国家、单位、个人以及国家与城市和农村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单位保障的成因.揭示出在中国为什么形成了"单位保障"制度以及为什么对农村未能实行国家保障的原因.明确上述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MOOC二问     
MOOC是一种在线教育,而非课程那么简单,我们要基于教育学的整体视角来考察MOOC。关于MOOC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更要看到其对我国文化的威胁与殖民,我们要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审视与应对MOOC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基于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表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两种认同模式,即: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认同模式和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两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重心各异,在价值观上分别表现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并存、公重于私与公私互补的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两种认同教育共存之必要.化解两种认同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需要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重心,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来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6.
汤小萍 《教育艺术》2007,(9):64-64,59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新课程的改革,确实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随之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也时常干扰着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由此表现出诸多相应的误区,本文试从理性的层面,对这些误区从现象与根源两个视角加以综合解析,并对走出这种误区提出一些商讨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镭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07-110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即构建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中国模式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三种现实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国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形态,在动态的实践层面失衡现象的表征是国家自主性太强,社会自主性较低。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国家的权威性,提高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增权,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现实形态,从而推动中国模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历时性视角来看,农民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可能有五种变动模式:(1)传统社会中的农民与国家是一种四位一体、虚实双线关系;(2)土改时期的农民与国家是一种四位一体、双边二重关系;(3)集体化时期农民与国家是一种三位一体、城乡二元关系;(4)改革以来农民与国家是一种四位一体、强弱双线关系;(5)未来农民与国家关系演变的可能前景,或许是一种多元一体、合作共赢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也可能是合作共赢关系。国家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筑互依联盟的内在动力在于,互依联盟有助于确保双方获得各自所需的资源。互依联盟的国家法团主义本质,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国家社会的良好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等。同时,互依联盟也存在以下不足: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抑制其他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等。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应采取去行政化、社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依存等改革措施,推进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对近代中国走向自由之路提出了一种设想,即通过从生产上推动工业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冯友兰主张的从"新事"(即工业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到"自由"(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设想,无论是从当时的时局,还是从其主张的内在逻辑,都存在一些困难,或者说难以成立的地方,而这其中的问题在于他所谓的"新事"与"自由"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新事"与"自由"之间的区别也为我们反思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当今中国的国际处境提供了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分析框架分析社会历史时,重视国家与社会相矛盾的一面是重要的,重视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的一面同样也是重要的,由此提出"社会发育"这一概念,并以这一思路来认识村民自治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彭小宇 《文教资料》2013,(12):92-93,101
《国家的视角》一书从普罗大众的视角考察国家大型社会工程失败的原因,延续了斯科特一贯的底层政治的关怀。在斯科特看来,国家的简单化和清晰化、极端现代主义、独裁的国家、软弱的公民社会正是导致那些具有良好主观愿望的社会工程给民众带来灾难的原因。斯科特在书中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对立,在分析失败原因时陷入了国家—社会简单的二元对立。尽管如此,斯科特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对研究中国历史仍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国家与社会的张力之下,作为公共行政理想的服务型政府遭遇了现实的矛盾,但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得出,服务行政有别于政治和行政发展史上其他任何一种国家行政形态,因其国家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性实现了公共行政的价值性回归,因而成为一种可欲的理想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自主性的强化还为这一行政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国家工具性的社会化,努力化解国家工具性与国家自主性的矛盾.通过服务价值的社会化、公共权力的社会化、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在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形塑过程中,促成二者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国家的自我重塑.  相似文献   

14.
国家理论是诺思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思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功能以及国家对所有权制度变迁的影响三个方面。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相比,诺思的国家理论最为完善。诺思把国家看作一种经济组织,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为国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我们看到诺思的国家理论有其科学合理性,又和现实国家不甚相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抵御全球化浪潮对东方价值观的侵袭,为了培养对国家的自豪感与效忠,向青年人灌输一种地域、身份及历史感,发展国家的凝聚力、奋斗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心,新加坡实施了"国家教育"计划,该计划成为全球化时代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尽管"国家教育"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曲折,并由此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国家教育"计划的实施整体来看还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实施"国家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我们需要把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共同纽带,发展一种共享的国家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盛行的“国家-社会”二元结构视角进行剖析,梳理其发展脉络及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入“国际”视角,构建“国际-国家-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框架.主张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需要由二元到三维转换,如此才能更符合现实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首次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核心价值建设方面的重大创新,具有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入理解这一创新的意义,特别是其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文章拟基于核心价值的分化、互补与整合的视角,从确立国家的共同理想、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断提高公民的德性三个方面作初步阐发。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韩剧表现的主体是女性.而这其中,韩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自我奋斗型"、"为国捐躯型"、"我胖故我在型"、"复仇在我型"4种类型.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与受众需求和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密不可分.韩剧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韩国文化,女性形象在韩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女性的社会风貌,并由此引发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社会"理论的视角看政府职能转变实际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问题,这涉及了国家分殊性,即国家划界于社会。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行使中存在很多问题,国家与社会的职能范围不明确。从国家分殊性角度出发,通过横向功能分殊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相似文献   

20.
民法的社会本位与自由意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呈 《华章》2009,(12)
社会的转变导致民法由强调私人自由逐步转向强调社会利益,由此对因民事主体经济力量的悬殊导致的对自由意思的破坏进行修复,以道德化的视角解读私人的自由意思.基于社会利益的考量,对经济稳定的维护成为国家的重要的任务,由此,国家以法律、经济等方式影响着私人自由意思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