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倔强的老章     
<正>我高中时的班主任——章老师,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班主任。高中第一次新生见面会上,我认识了章老师,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男教师靠站在讲台边,戴着又厚又大的黑框眼镜,说话声音很低沉,身上散发着一股香烟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和李强打架,把李强打哭了,同学们告诉了老师,老师叫我写一份检讨。老师看了我写的检讨以后,叫我上讲台念给同学们听,我怪不好意思,脚像灌了铅似的。我磨磨蹭蹭挪到讲台边,小声地念着自己写的检讨:1.不骂人;2.不打人;3.要乐于助人,不要追跑撩打;4.不能欺负弱小……  相似文献   

4.
作弊     
孟华 《班主任》2013,(5):24-24
“孟老师,我已经把课文背过了,这是考试默写的那两句……谢谢您,我不会再那样了。”在我办公室抽屉里的“宝贝箱”中有一张小纸条,每每打开品读,我都不禁开怀大笑。纸条的作者正是我班上聪明调皮、曾让我伤透脑筋的小王。说起小王,他平时学习不用心,背课文总是偷工减料。上学期的一次单元检测,有道题是默写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几句话。考试正常进行着,大家都在静静地答题。这时,小王悄悄地走到讲台边,仰起小脸,急切地说要上厕所。我看他着急的样子,挥挥手让他去了。小王刚走出教室,他的同桌——素来胆小、内向的女生小刘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5.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监考轶事     
当老师的,谁没有监过考?本人从教二十多年来,参加高考监考工作也不知有多少回。往事如烟,有些事却总是不能忘记……吃饭不收钱那年在湖南某市一中考场。第一天上午考语文,我端坐在讲台边,看着那些认真答题的学子,回想往日十年寒窗,年年考试被人监,今日由我监他人,一种“翻身当  相似文献   

7.
考场心电图     
严歌苓 《教师博览》2013,(10):46-47
<正>我这辈子怕的事比不怕的多。怕打针,怕进理发店,怕牙医的椅子,最怕的却是考试。幸而"文革"在我上一年级时开始了,考试是被"革"掉的众多事情之一。学生们事先把答案用黑笔写在黑漆桌面上,考试时朝桌面哈哈气,字迹便显出来,然后抄到考卷上去。老师这时只去看天花板,看窗外,或者看他心境中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师》2015,(Z1):75-76
<正>一、问题的提出及思考"考试"与"减负",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对矛盾。常常会听到学生家长、老师们的抱怨:"要考试,谈何减负!"表面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减负"就是意味着不要质量吗?"减负"减什么?考试就是给学生"增负"了吗?这引发了我们教育实践者深深的思考。(一)过重课业负担依然存在2012年5月25日,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最近一次全市  相似文献   

10.
自习课前传     
“丁零零——”自习课的铃声响了,可是过了好久,老师依然没有来……有几个同学终于坐不住了,安静的教室慢慢地、慢慢地变得吵闹起来。“捣蛋王”许浩君从椅子上站起来,贼头贼脑地走到讲台边,说:“有人来吗?看我的猴拳。”  相似文献   

11.
<江西教育>(B版)2009年第4期刊登徐玲老师的一篇课程故事--<看梧桐落叶看雪花飞舞>,文中讲到一次语文课上,教室外面飘飞起雪花,老师并没有因为要完成课时目标而继续<黄鹤楼送别>的教学,而是大声对学生们说:"感谢大自然在我们语文课上降临一场美妙的大雪.下面我们花15分钟时间欣赏这场雪."  相似文献   

12.
善良的孩子     
吕爱军 《教育文汇》2014,(14):20-20
这天语文课上,学生正在静静地做练习,我趁机站在讲台边批改作业。突然,耳边传来轻轻的声音:“老师,您坐下批改作业吧!”转头一看,小艾抱着凳子站在我的身边。小艾是个不爱写作业、喜欢打闹、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我没少批评他,甚至惩罚过他。  相似文献   

13.
我同杂志的缘分是从<文苑>开始的.那时自己已经从一家报社出来一段时间了,比较喜欢清静,对东跑西颠的记者工作产生了某种厌倦,想着能找到一份既可以和文字打交道,又可以有比较安定的工作,就在这时.碰到了<文苑>.  相似文献   

14.
<正>那是一个秋日的下午,下课后我抱着课本和课代表小陈一起走向办公室。"哎呀,我的无线鼠标忘在讲台了!"小陈一听就往回跑:"我去拿!"几分钟后,她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老师,无线鼠标不见了!我告诉你一个线索,肯定是小王拿走了,他一直想要一个无线鼠标,他爸爸不让他玩电脑游戏所以不给他买。而且,刚才他一直在讲台边绕,好像还有人看见就是他拿走了,肯定是他偷走了。老师,他胆子小,一诈立马就能查出来是他!""诈?!"这一个刺耳的字眼,让一段纠结的亲身  相似文献   

15.
看了贵刊1998第4期刘昕老师的一篇《谈<在仙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要和刘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6.
如许美好     
三年前,我与<文苑·经典美文>偶然相遇,从此我漂泊的心灵有了归宿.能与<文苑·经典美文>结缘让我体验到真正的满足,那种依恋挥之水去,像是一场倾情,在桥下波光粼粼的梦幻中执著守候照影而来的惊鸿.  相似文献   

17.
与<文苑>结识是在1999年的夏天,我还记得自己曾在上面发表过一篇短文. 如今,时光的流逝己让发黄的文字变得有些陌生,但<文苑>一如既往的办刊品质和灵动的文字仍然在感动着我,让我在阅读的长河里品味到了人生的快乐与忧愁.  相似文献   

18.
<正>在课间,老师们偶尔互相诉苦:"某某孩子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舌干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听起来都是学生的问题,难道这里就没有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问题吗?传统教学上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写到卷子上,这样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回放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师:昨天,你们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的预习任务.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时代离不开"考试"二字,每次考试都是各种惶惶不安。考试也紧张,发试卷也紧张,考砸了给家长看成绩单更紧张。倘若现在的老师也像民国老师那样任性,那会发生什么趣事呢?民国的考试制度极有特色,老师们在评判试卷时,那种灵活的评判方式,给了学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是学子们日后能成为栋梁之材的一个重要原因。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师,晚年,他写了一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其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读中学时的一次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