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2]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郭烨 《文学教育(上)》2008,(23):121-121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懈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在20世纪初由形式主义者提出后,一百年间经历了新批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对其内涵的补充与深化。发展到以消解中心、崇尚娱乐与消费的今天,解构主义者注意到了它不但在文学而且在非文学中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性研究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以结构主义为核心的语言中心论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残酷打击。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创造者,作者已经死亡,"作者之死"剥夺了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话语权,消解了其权威性,赋予了译者更大的理解和阐释自由,但它也同样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任意发挥和意义的无限衍异。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让作者死而复生,以促使翻译研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去本质、中心、权威之时体现出了虚无主义的特色,但实质上,解构主义却是针对西方现实政治的,它只是想解构、摧毁、颠覆存在于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恒定中心而已.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无疑越来越深化。但人们对解构主义存在的历史正当性一直心存疑虑,也习惯于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而没有看到或不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后现代时代开启的思想基础。因此,有必要理解解构主义兴起的思想背景,更具体地去审视已经被人们淡忘和掩盖的那些历史前提。因此,文章对法国战后思想界的冲突,从萨特的时代向结构主义的转向作出一种分析,并揭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批判的历史依据。也由此来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也是处于结构主义的体系内,因而他对结构主义的认识才如此深刻独到。结构主义是理性主义思想最完整和最完善的方案,它表明人类在完整性这一点上已经耗尽了想象力,解构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解构主义所具有的建设性潜质,看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就可以看到德里达如何怀着重新开启的激情去寻求新的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0.
刘露 《海外英语》2014,(15):153-154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两个极具争议的翻译理论针锋相对地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对于解构主义都有误解。该文将在翻译理论的视域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做一对比,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浅显地认识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及主张进行了扼要的介绍.随后笔者着力辨析了"解构主义"理论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及"结构主义"的异同,并配以实例从几个方面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批评范式和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它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突出译作的作用以及将读者的接受纳入考虑范围。当然,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也不是颠扑不破的,在保持自身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理想的翻译批评局面应该是各种批评范式的调和与竞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了名扬天下的解构主义理论.本文以解构主义的三个基本策略:对逻各斯中心说的消解,对二元对立的瓦解,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为理论基础,另辟蹊径,尝试对《嘉莉妹妹》进行解构主义阅读.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刘萍 《成才之路》2009,(4):27-28
作为一种反传统思潮,上世纪60年代中期崛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1967年,德理达的《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它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启迪,另一方面却不无消极影响。本文就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影响,探讨了翻译研究究竞应从解构主义的思潮中吸取或者舍弃一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起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反叛结构主义的思潮,发展成为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在文论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随后影响到我国翻译界。本文主要介绍解构主义的本质性精神及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也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地应用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影响颇大的一股哲学思潮,由此衍生出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更是因其与后现代相关而风靡全球。通过对巴特的《符号禅意东洋风》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初步分析可知,每一种思想理论既为人们开辟了认识事物的新思路,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而这种缺陷需要借鉴其他思想理论来弥补完善。并且,当一种新的思潮出现时,它势必与曾经的思想相连,而不可能将自己与过去完全隔绝。  相似文献   

19.
先得说清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原文是deconstruction,明眼人一望便知它是在“建构”、“结构”之前加上一个否定前缀,以示大到世界社会,小到一本书一篇文,假若说有什么既定结构的话,它们的内部也早已矛盾百出,四分五裂了。换言之,对世界的认知模式由营筑结构转向了拆解结构。中文以“解构主义”侈译此种理论,虽有生造硬拼之嫌,然与在它之前风行西方的“结构主义”对照来看,倒也颇可差强人意了。难道语言的内核不就是约定俗成吗?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的本体论阶段、17-19世纪的认识论阶段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最后这一语言学转向极大影响了文学评论界,尤其是索绪尔语言学严谨、科学的研究范式吸引了许多文学批评家,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建立一个能够揭示文学作品普遍规律的形式分析的途径。罗兰·巴特作为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重要人物,其后期思想的转变表明了完善的结构并非是牢不可破的,结构主义走到最后却是启发了解构主义,而解构主义的目标正是要推翻与颠覆结构主义所谓牢固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