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作品具有鲜明的"荒岛文学"特征,即作品都有远离人类社会的大背景,里面人物都有独立生存的思想,主角都在他们所处的恶略环境中追求生存和发展,谋生的手段都是依靠他本人的劳动和奋斗等.而<摩尔·法兰德斯>等城市题材作品也具有荒岛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圣麦克斯>一章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它不仅篇幅巨大,就思想容量和深度来说,其中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复杂而深邃.在这一章的<序言>和第一部分<旧约:人>中的<创世纪,即人生>,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之间在诸如是把"无"当作人生事业的基础还是必须从"现实的条件"出发、是抽象地书写"人"的传记还是以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规约人的成长过程和轨迹、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意味着层次、境界上对现实的不断超脱还是在要"思维的绝技"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展现了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差异.如果我们承认世界不是一种存在、一种理解、一种诠释,那么需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分析他们之间的驳难逻辑与观点得失.这是一种很困难的解读,一种不适宜于作出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2007年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青春的旋风.从<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到<奋斗>,"青春励志"这个主题也随着这些电视剧的热播,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而在这三部有影响的电视剧中,<奋斗>所讲述的故事更为接近当代年轻人,特别是"80后"一代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一群从学校毕业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所遭受的压力、痛苦、矛盾和挣扎.  相似文献   

4.
方鸿渐、倪吾诚都是聪明善良、曾旅欧学习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又都成了与世无争、于世无补的现代"多余人"的典型.现实环境、思想性格、因袭的文化意识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他们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差可比拟.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就相应地揭示了困扰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民的根性必须改造,民族的灵魂必须重塑.  相似文献   

5.
内外兼修的<旅游交际礼仪>课程是系统塑造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个人形象的灵魂.以形象系统化塑造为基准,即由个人形象塑职业形象、拓组织形象、展国家形象,整合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从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明确四维培养目标、构建"12345"课程改革模式、实施"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创建"TLPE"一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及推行立体化学习平台等关键环节入手,设计并同步实施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及职业性的高职<旅游交际礼仪>课程.  相似文献   

6.
巴金创造了一系列男性"弱者"形象,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陈剑云、枚,<雾>中的周如水,<寒夜>中的汪文宣等.这些"弱者"形象具有相似的性格--懦弱、忍让、忧郁.时代背景是这种性格的成因之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腐朽思想与新生进步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家本位"等思想压抑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惰性、体面意识和自卑感也促进了他们懦弱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主题思想主要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塑造了一个即使失败依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简洁的风格,<老人与海>发展了其简洁的"冰山"理论创作说.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早已为人们熟知,他们大都坚强、孤独、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们把荣誉、胜利看得比金钱和生命都重要;他们处境凄苦,但决不苟活;他们在被破碎处顽强地站立起来,坚持人的尊严,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里活跃着一群男性公民,活跃着一种阳刚之气,也活跃着一种豪迈与奔放.与形形色色的"硬汉子"相比,<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麦康伯堪称海明威笔下男性世界的一个侏儒.  相似文献   

9.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系列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形象。所谓个人反抗社会.是指人物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生强烈冲突,采取反抗的方式,进行个人奋斗。这类人物形象和“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等形象一起,是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评论家多注重单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与分析,并多从其性格成因及反抗结果  相似文献   

10.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自我奋斗者的话语:美国任何贫穷的男孩,只要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就都能够到达经济世界的顶峰.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包含自我奋斗者话语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自我奋斗者的话语声称向所有有抱负和毅力的人打开美国历史的史册,使其"榜上有名",然而同时却弥漫着"逃逸"历史,超越时间、地点和人类局限等历史现实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形象都做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的阐述,但研究者对此两部作品不是一概论之,就是并列或者个案研究,没有看到这两部作品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试从鲁迅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刻画的变化来探讨鲁迅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性的一贯思考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四个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追求名誉地位,同时分析了他们在个人素质、性格及达到目的过程中手段、方式等方面的羔异,并进而揭示了这些形象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在<海上花列传>一笠园叙事建构中,由于作者传统与现代双重视野的交织互动,使得这一形象本身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具有多重认知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作者对于当下现实拒斥与逃离的形象隐喻.与此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尝试着以更为个人、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意图.对其意义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处于历史文化转型期的作家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也为我们考察文学自身衍进的历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青年人思维活跃、充满活力与热情,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追求个性自由,追求新兴事物,往往对传统的东西较为排斥。另外,受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年人存在诸多具有两面性及矛盾性的思想困惑。比如,认同奉献,但又十分现实,过于看重物质的作用;注重个人奋斗,但又畏惧辛苦,趋于寻求安逸的环境;信心充足,但抗压能力较差;等等。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6.
栾芳 《现代语文》2004,(11):18-18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文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常常借助于描写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反衬.而在文章的构思模式上也常常是采用从"现实"到"理想境界"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构思模式,用理想境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来反衬对现实世界的厌恶."现实--理想--现实"的构思模式在反映现实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特有的效果.现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尚无"女强人"称谓的年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强人形象,这些女强人形象,既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新高度,又启发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众多进步女性形象的塑造.蒲松龄之所以能领先于他同时代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出众多的各种女强人形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女神(女娲)意向"的文化渊源、进步文学传统、社会现实的巨变、作品本身题材、特殊的女性形象原型与创作手法,乃至作者本身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张振会 《考试周刊》2008,(15):186-187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和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可谓饮誉世界文坛的东方文学的双璧.两部巨著无论在思想艺术还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分别塑造了理想化的男主人公形象--源氏和贾宝玉.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进行比较的同时,去探讨他们在各异的社会背景下的爱情命运.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重理论规定,奠定了马克思历史观的起点.由此,马克思历史观超越了历史上其他的历史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人与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