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在园中散步,这时一个仆人挑粪路过,见到梅树有如女人一样孕育着滚滚繁花,含苞待放,一时兴起,脱口而出:“有一身花矣!”袁枚听了深受启发,将它融人自己的诗句中,创下“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2.
袁枚六世祖至四世祖皆为官,且多能诗;自祖父始式微,祖、父辈以游纂为生,家境盆困,皆具合资义之风,这对袁枚都深有影响。有妻妾五六人;一嗣子一摘子,孙子辈多人, 乏诗才,在袁氏家族好诗之风谓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3.
袁枚由翰林散馆外放江南知县,因其试清书最下等,更有其前馆课作《清说》等原因;但是,袁枚却归之于乾隆“强派”其如此。其33岁致仕,实与失望于乾隆皇帝有关。进而有在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袁枚婉拒尹继善葺随园接驾之议。就出处大节而论,袁枚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尚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据《清史列传·文苑传·袁枚传》记载,袁枚"年逾六十,犹独游名山,尝至天台、雁宕、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潇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皆穷其胜"。这  相似文献   

6.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7.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8.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院,即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的书院是否出现于唐代?唐代的集贤书院是否具有教学职能?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卷14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从此以后,至今所有有关书院的书院史和高教史论著皆  相似文献   

9.
袁枚放浪不羁的私生活颇为当时人及后人所诟病,甚至其性情被人称之为"妓女嫖客的性情"。透过这些面纱,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冲决儒家诗教和理学束缚的、关爱女性的真实袁枚。  相似文献   

10.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性灵"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标准,也是袁枚美学思想的核心。实际上一部《随园诗话》还有一个"清"字被袁枚屡屡提及,见诸《随园诗话》及其《补遗》始终,并可细分为清妙、清绝、清老等21类,其使用频率、界定之细是高于"性灵"的,这表明"清"既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又一个标准,又是袁枚诗歌美学思想一个核心点。"清"是把握和理解《随园诗话》意旨、袁枚诗歌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学界对郭麐皆从师姚鼐、袁枚的说法,本文通过厘清郭麐与姚、袁二人的交游情况,认为姚鼐为郭麐业师,而与袁枚无正式的师生关系。在文学上,郭麐对袁枚"性灵"说多所继承,对姚鼐的桐城文法和诗法则有微言,在对二人文学主张的取舍中形成崇尚性情、追求自然、卓然自立的早期文学思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负、自立的个性和对乾嘉时期桐城文派的理性估衡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虹 《天中学刊》2005,20(6):54-55
“性灵诗派”重要诗人张问陶《船山诗草》中所提出的诗论主张与性灵诗派的代表袁枚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仅重性情之真,亦重性情之美善;不仅重诗中有我,更重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人品与诗品。这些诗论是对袁枚诗论的补救与发展。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生平经历、地域文化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袁枚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天籁与人工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如果天籁不来,则人力亦无可奈何,因此天籁是最终目的,但是天籁也必须从人工而求之,若无人工努力,天籁亦不易得。  相似文献   

15.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里的"学"指知识,"才"指方法,"识"指观念、见识.其中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工具,而观念、见识则对知识和方法应用的方向、方式作引领.<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表达思妇念人怀远的情诗中的"落花"、"流水"意象,展现了其中包含的情感,并从"物感说"的角度指出在诗人笔下,一切自然之物皆成为有情之物.  相似文献   

17.
闫滨 《现代语文》2006,(1):125-126
"窈窕"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经>首篇<周南·关雎>之"窈窕淑女"已是家喻户晓,而"窈窕"究为何意,不见得人人皆明达于心.笔者学浅,这里也只是参见各家之说,对"窈窕"词义的源流关系做一个明晰其条例的工作,略陈管见,浅探之.  相似文献   

18.
"黄猫黑尾"是《金瓶梅词话》作者"表里不一"一语的同义趣巧变说;"黄"为相对于"黑"的"白","猫"是"貌"的谐音字,"尾"是"里"的谐音字.解作"表里不一",不仅词语语素在训诂上可找到依据,词义理据上也能讲清楚其相互之关系,所释之义且验之各句皆通,当是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19.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义则大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贤解释经文所征引的史料皆缺乏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所以,前贤所出之说仅为可能成立的结论。在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解释"亮阴"之义的情况下,司马迁存而不议且传之以疑,确可为卓然之见。司马迁疑则传疑思想的形成,取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史家思想的自由和建立在求真基础之上的自律。  相似文献   

20.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隐居随园时,曾喂养一只山羊。一日,羊入邻人园内吃了邻人种的青菜。老农出来责问袁枚,袁枚对老农说:"你知道‘园’的写法吗?必须在外边筑上一圈篱笆,才可种菜。"岂知这老农并非一般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