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发展而制订的一个宏观目标。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要想使农民富裕,根本出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但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必须;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资源,开展有效的转移劳动力培训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为是一个剩余劳动经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为了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为了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为了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这一发展思路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而实现的关键是如何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向非农产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农村教育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由农业、劳动部门负责,农业、劳动、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六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了农民工培训的目标和任务。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五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培训:好政策也要收到好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委联合出台<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划提出农民工培训的具体目标:2003年到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7.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农村教育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管理,规范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和国家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培训单位应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要尊重农民意愿.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统筹领导下,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今年2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亲自到会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教育战线特别是职成教育战线要充分利用职成教育资源,勇挑重担,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3月,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要求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成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率和就业率.要扩大城乡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招生规模.要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成立了周济部长任组长的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已成为新一轮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各级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教育部编印了10期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简报,宣传报道了浙江、江苏、陕西、北京、上海、安徽、重庆、贵州、四川、湖北、青岛、大连以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江苏宿豫县等地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和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教育部还与农业、劳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组织教育战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的实施工作,据农业部对14个省(区、市)的统计,在确定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中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占35%,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必要条件.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从西欧和美国经验看来,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