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者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水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本文就以其“上善若水”的哲学观为对象,总结《老子》中所体现的“水”之内涵,分析其“水”之哲学观,并对老子以柔胜刚的政治观加以阐释,最后分析“水”之哲学观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2008,(1):7-11
一、“动与静”的哲学思想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最早见于老子哲学.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这就是“道”的运动.诚然,老子把静看成是绝对的并不正确.但他看到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揭示动静关系的思想家.事实上,对动和静的辩证把握,正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老子的哲学观,历来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一派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笔者不以为然,准确地说,老子的哲学观属朴素的唯物论,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直官感知和猜测,导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个神秘诡谲的哲学命题。他由此希图建立一个“小国寡民……邻国相望,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果永远成了泡影。老子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定影响,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从来也没有过  相似文献   

12.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一、心根幽处——生命喷涌的源泉什么是“心根”?从词源上看,它最早见于唐朝佛教译作《金七十论·卷中》的“十一根”说,“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它们都与人的“心根”相联系。显然,这里所说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心灵”同义。在宋代,“心根”还衍生…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是从属于唯意志论的一种哲学观,他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唯意志论学说的两块基石.唯意志论宣称意志是万物生存的最高原则,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意志的力量”,并断言,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是不以周围现实为转移的,根本否认了科学认识现实的可能性.因而,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化,西方的一些哲学观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来,在广大青年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人血气方刚,正是试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代,所以唯意志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人类轴心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的内涵。该道具有实有而无形、超越感官和语言、浑朴虚静、兼赅有无、 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他关于道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因时因势而起,滋养万物,至柔至刚,来去自如,亦同佛家所云“缘起缘灭”,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风生水起,静则坚毅如石。  相似文献   

18.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对《老子》的研究中,作者一反成说,而指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反对胡作非为的大哲学家,是反唯意志论的鼻祖”;老子是“五言诗的首创者”;老子的“道”的核心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它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处处以《老子》为证,言之成理,自成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