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早期蒙古部落中汪古、客列和乃蛮三部可算得上是真正信仰了基督教,这与它们的族源和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从族源上看,这三部曾是属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突厥-回纥部落,而突厥-回纥部落曾经接受了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从文化上看,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教义上与基督教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是三部易于接受基督教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基督教在三部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影响并不大,占主要地位的仍是萨满教  相似文献   

2.
古代突厥语族部落在北亚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刻有突厥卢尼文的遗物。刻有突厥卢尼文的遗物在今蒙古国、西伯利亚、中亚以及我国新疆等古代突厥语族部落曾活动过的地方都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的人种作一探索,并对国内外前人所提出的论点略抒己见。我认为匈奴、突厥均属突厥种,东胡属蒙古种  相似文献   

4.
蒙兀室韦(mo■-■u■t-∫iet-jwei)唐代部落。是“蒙古”一名在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旧唐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今呼伦湖),屈曲东流”,“东经蒙兀室韦之北”(突厥方向以东称北,以北称西)。这大约是八世纪左右的记事。学界公认蒙古部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参考书:《旧唐书》199下《北狄传》。《观堂集林》15《萌古考》。《白鸟库吉全集》4《东胡民族考》。  相似文献   

5.
四、关于《蒙古秘史》中的哈萨克族源及部落记载《蒙古秘史》中,有关于哈萨克族蒙元时期及更早期的大量记载。比如关于克烈(客列亦惕)、乃蛮、篾儿乞惕、札剌亦儿、钦察、弘吉剌、康里、葛禄罗等哈萨克部落。在以往的认识中,把这些哈萨克部落划归蒙古人,进而被近人认定为蒙古族。显然这是一个历史认识的误区。纵览整个北方草原民族发展史,在匈奴强盛时期,许多民族都以匈奴自称;后来突厥强盛时,许多民族又以突厥自称;之后塔塔儿人强盛,复以塔塔儿人自居,在汉文献中有时又称作鞑靼,迄今有的文献还将蒙古人混称作蒙古鞑靼。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的…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是一个涵盖行政区域、地理、地貌的综合名词,原系鲜卑语,最早是蒙古部落的一项制度,逐渐演变为一支蒙古军队的名称,后来又成为科尔沁部落的泛称。作为地理名词,“科尔沁”的地域大致与今天的内蒙古东部的沙丘地带重合,地貌学上称这一沙丘地带为“科尔沁沙地”。“科尔沁草原”之称却并非以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而得名,先是由兵种后由民族部落而演生为地理名称的。  相似文献   

7.
乌古斯与回鹘均是古代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著名群体。其活动历史不仅与中亚史、突厥史及其他古代突厥语部落史、部落联合体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紧密相连。但在突厥语民族史的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将部落与部落联合体不加区别、部族与部落联合体相混淆和滥用“民族”概念的三种错误倾向,使得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乌古斯与回鹘这两概念互相纠缠在一起,复杂难辨,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乌古斯与回纥(鹘)的关系问题,首先应从乌古斯与回纥(鹘)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蒙古各部一些大的封建主单独或者联合制定了一些地域性法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图们汗法典》、《俺答汗法典》、《白桦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和《喀尔喀法典》等。这些法典虽然大多数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属于在蒙五习惯法基础上制定的蒙古地方性法规,但它们规定的内容非常丰富,调整范围非常广泛,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每部法典都体现了蒙古地方一个时期,一些部落社会真实法律状况,也反映了蒙古各部落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上的法律需要。它们是研究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林干先生的《东胡史》,继《匈奴史》和《突厥史》之后。于198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又是值得庆幸的一本好书,全书21万多字,除前官和内容提要外,共分14章,另附历史地图3幅、文物图片20幅。这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系各民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因其贯通上下左右,实际是一部“东胡通史”。东胡与匈奴、突厥这三大系统的古代北方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华夏各族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族系堪称源远流长。当年统治大漠南北的匈奴早已远去他方,只有源自东胡系统的蒙古族,才结束了北方民族聚散无常的局面,从而永久居住在  相似文献   

10.
永年  言兼 《神州学人》2002,(1):37-37
中国乌孜别克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现有人口14502人(1990年统计数字),散居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族名源于14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15世纪时,钦察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乌孜别克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笼统地被称为乌孜别克人。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17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中国。元代,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  相似文献   

11.
14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期,蒙古族史学史的主要内容由明朝学者的蒙元史学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两部分构成。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期的明人蒙元史学一枝独秀和后期的明朝学者和北元一蒙古学者蒙元史学齐头并进的局面。分别看来,明人的蒙元史学呈现出学随时进的特点,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则在黄教与史学结合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当代蒙古舞创作中的萨满文化遗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教同原始万物有灵论并无二致,其广泛性和持久渗透性的表现形态之一,是半个世纪以来蒙古舞创作中涌动着的萨满化遗韵。《安代舞》、《鼓舞》、《格日乐》等当代蒙古族舞蹈都折射出萨满教尊敬每一个生命就是尊敬自然界的“行为追求体系”。认识蒙古舞对萨满教“功能动作”的借用发展、复现演变、阐释性发挥和创新,有助于开拓蒙古舞创作的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疆的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语”和“汉语”的教育,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新疆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实施“双语”教育已经几十年,取得并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大清崇德三年军律"原始文本和相关史料,对该军律发布的时间、背景以及文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兼及其与蒙古例、蒙古律书相关条目之间的关系。除"军律"最初的文本可信度无可厚非外,其余流布的各种文本皆不能作为法律文献来进行文本研究和引用,并认为满洲、蒙古、汉文三个语种的"军律"文本与蒙古文《理藩院律书》以及满洲、蒙古、汉文三个语种的《蒙古律例(书)》各自对应的相关条款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文本渊源和传承关系,仅在内容上比较相似而已。《理藩院律书》《蒙古律书》的相关条目,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军律",绝非是其蒙古文本的照录或者对满洲、汉文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复杂的特性促使电影研究必然呈现为多学科、多视角的趋势.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电影批评也构成了现注电影的独特视角.而蒙古族电影一向以浓郁的民俗色彩见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以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创作的多部优秀影片,以地域特色鲜明的画面造型...  相似文献   

16.
在喀喇沁旗蒙古族人口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者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0.6%。1921~1936年间出生的70~8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从蒙古语向蒙古语和汉语双语过渡的时代;1938~1950年间出生的55~68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双语并用时代;1951~1990年间出生的17~55岁年龄层次的人属于转用汉语的时代。据推算,再过20年左右,喀喇沁旗将不存在实质上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人。对语言转换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政治归属、经济开发、人口流动、发展教育、通婚等。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蒙古民族服饰选用大气、庄重的白色、蓝色、红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配以鲜亮的金黄色,表现了蒙古民族豁达、率真、开朗的性格。服饰的面料、色彩、图案、设计反映了蒙古族服饰崇尚自然之美、注重和谐的风尚。丰富的服饰种类、华贵的服饰风格,形制由左衽变为右衽的过程,体现蒙古民族服饰在发展中注重兼容并蓄的特征,通过蒙古民族服饰作为信物的载体,传递出恪守信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质孙服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孙服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赐质孙服,多以显示对臣僚的宠爱,受赐者往往以此为荣。按照参加质孙宴的人的地位不同,质孙服的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摺”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放摆结构的直身袍;另一类是在质孙宴上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学生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具有随意性、片面性、单纯性,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较低,不能正确处理蒙古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影响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学生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文化的更替、渗透、同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存、战争、文化交往、精神生活和娱乐等需要而产生的蒙古族那达慕,是蒙古族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达慕文化的振兴与开发应特别注意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方面去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既需要积极抢救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也需要努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那达慕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那达幕文化内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