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浩 《体育教学》2008,(1):22-23
一,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其成效。校本课程不同于本校课程,本校之“本”仅是人称指代,意为“我”或“我们”。本校只是确定了学生校正在使用或实施的课程,没有确定学生校课程的性质。本校课程可能是在多种课程中选择了一种;也可能是以借鉴为主,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出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国家集权制课程管理体制,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也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对校本课程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表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必要又可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怀化学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通过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完善了体育课程实施环节的不足,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了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从本校的具体开发实践中探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性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既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可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特色,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强化、补充、拓展。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外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载体,能有效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此,笔者就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斌 《体育师友》2017,(4):24-25
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资源及社区资源为载体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结合地区情况,发展特色课程,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带动校本课程持续长久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使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校自身校园环境的特点,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生队伍建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逐渐形成校本特色。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校体育》2014,(Z1):25-26
<正>一、体育校本课程(一)体育校本课程概念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在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校本课程立足于国家、地方、学校,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地方的区域特色,构建有地域性、独特性的学校学生文化,自行设计属于学校的  相似文献   

8.
<正>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杨立昕 《体育风尚》2024,(1):131-133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介质,当然它也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学创新均起到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以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导向,其次从引进实用内容,融入健康知识、丰富运动形式,把握校本课程开发时机、收集文化资源,创新网络选课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设计思路,目的是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关于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的校本课程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全国若干省份的198个中小学8 43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体育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意识和行为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校本课程的管理1.校本课程管理网络。2.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直接排入课表。3.课程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4.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包括课程计划和师资的落实、课程实施的检查与总结。并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要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以确保校本  相似文献   

12.
<正>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提炼出的最能使学生心智得以健康发展的课程,它只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个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资源优化、课程挖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对"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不同的认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有些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以国家制订的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研制国家课程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计划,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或"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王彦飞 《精武》2013,(21):96-96,98
本文主要应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研究,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从以国家课程为依据原则,以学校为开发主体,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应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等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等原则。对于当前中小学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验法探究“校本足球课程”行动计划对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实施“校本足球课程”的行动计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校本足球课程”行动计划的内容安排还需不断改进,以求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足球校本课程”的设计、改进、实施需要需要有力的师资保障、充分的待遇保障、精良的硬件保障、充足的经费保障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了解福建省普通中学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剖析典型个案,针对当前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提出适合福建省普通中学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虽然仅有较少学校进行了游泳校本课程开发,但是收效不错,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福建省普通中学游泳课程开发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对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较为广泛、深入地调查与分析,笔者发现当前部分学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存在差距;课堂教学时数减少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措施。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足球校本课程改革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教育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南京市玄武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南京市玄武区中学都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校本培训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场地小器材不足,开发的内容较少,组织形式较单一,没有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校本课程对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没有以人为本,也没有较好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学习领域目标”,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彭鲲  孙东瑞  刘明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68-168,170
构建体育特色学校是践行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校本课程则是确保体育特色学校更具特色的核心。由此可见,学校校本课程构建的价值及重要意义。截止到目前,各学校都在积极尝试和开发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带来全新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本文以长沙市博才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建构为研究对象,明确篮球校本课程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从目标建构、内容建构和方法建构等多层面,提出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戴淼元 《体育师友》2010,33(2):9-11
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使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校自身校园环境的特点,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逐渐形成校本特色。定向运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