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学理论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以"美人之美"为宗旨,以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的视野挑战普适性文学理论,注重多元性、差异性和不可规约性。进一步阐述民族文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既把握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注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其主要出发点;同时,民族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学科,以宏阔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曾有过相当广泛的传播,大部分作家更多的是继承其"唯美"的成分而摒弃"颓废"的色彩,只有邵洵美等少数作家在创作中进行唯美—颓废派文学的尝试。邵洵美对都市化的抒写及对情爱题材诗歌的先锋性试验,构成了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另一种尝试,当然也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我国现代作家有着深远影响。郁达夫就曾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对唯美的文学观以及民族传统美的追求,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为唯美主义文学增添了不同的情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和进步文学阵营在民族危机时期文艺论争。"文化大革命"中江青一伙把"国防文学"诬指为"投降主义路线",口号之争变成了政治迫害。周扬和周立波,这两个出生于湖南益阳的现代作家,一个是首先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一个是最早响应,并发表多篇文章全面阐述这个口号的作家,周立波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廓清了一些左翼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偏颇,为"国防文学"口号的推广,为文学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之际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0.
鹿桥在<未央歌>里用唯美的、理想化的抒情笔调建构了一个"桃花源"般的文学世界,通过对蔺燕梅形象的塑造演绎出了一场对"美"与"善"追寻的青春故事.虽然,"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人生可悯,但是作者以此文字对抗它们存在的被遗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追寻依然伴随着青春和理想前行.  相似文献   

11.
唯美的叙事--林徽因小说《钟绿》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受新月派和英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她早期的诗歌和小说都呈现出明显的唯美倾向。其中短篇小说《钟绿》更是以它对美别具一格的抒写方式成为一个典型的唯美文本,在中国现代文学众多小说作品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以其作品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传统文学的浓情厚意,在两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们的小说融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于一体,在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中抒写着传统的美丽与哀愁,而"水"成了两位作家在小说中叙事抒情的特殊载体.  相似文献   

13.
当代满族作家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在中国文学中均占重要位置.老舍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满族作家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军,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正劲,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女性文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美丽而又悲哀的女性形象。文章以《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代表,结合日本文学的美学传统,从自然美、女性美和死亡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川端女性作品中的唯美意识,并阐释了川端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我要讨论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元素的文学,范围包括新感觉派、象征主义文学、左翼文学和范围较为广泛的“唯美—颓废文学”。上海是现代主义全球旅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但正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虽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上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常见的文学意象,“月亮”在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早已被吟咏千年:不论是抒情达意式的写景状物,还是寄托愁思般的咏物感怀,月亮总是能在中国作家的意气才情中呈现出氤氲朦胧的古典之美。然而自五四新文学以来,随着国人心灵的现代性裂变,那种唯美优雅的“秦时明月”已不复见于今日。  相似文献   

20.
当代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源于作家群体的崛起和文学成就的凸显,以及交流与传播所取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史折射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进步与繁荣,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蓝本,也为民族文学提供了多语种民族文学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