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钟明 《考试周刊》2023,(29):11-14
初中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学习中存在着差异化的需求和潜能,这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特点,明确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以学定教、分层教学、反馈补偿及多元评价实施策略,以期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对学生掌握信息科技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流程、评价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相关教师提供实用的建议,也希望学生通过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开发更多的新技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传统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下的学习环境。应通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并培养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使信息技术助力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科技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小论文撰写等活动,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笔者仅就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性技术,可通过信息科技教材实现课程独特的时代育人价值。信息科技教材中由应用系统体验递进、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异同递进、伦理与安全挑战递进构成了人工智能逻辑主线设计立体框架。在教材使用中,教师应实现课堂从技术向科技的转变,理清“教材项目活动线-学科知识线-学生认知线”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逻辑线,并运用工程理念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学习。  相似文献   

6.
谢小燕 《考试周刊》2014,(13):165-166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白纸,对很多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教育他们,并按照自己的期望塑造他们已经基本不可能,这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后进生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引领他们。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路根据人教版第12册第2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本次习作教学应以培养想像力为主要目标,在假设“我会克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像克隆“什么”和“为什么”克隆。克隆“什么”,是具体的想像对象;“为什么”克隆,是想像的意义价值。教学的重难点在“为什么”。由此,本次习作教学大约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查阅资料或问别人,了解克隆技术发展的概况和意义;第二步:引导学生想像:假如我会克隆,我要……第三步:引导学生想像自己成为某个克隆生物,通过具体“讲述‘自己’的故事”,形象说明克隆技术的意义价值。导写过程1.搜集信息,…  相似文献   

8.
汪文才  向宏涛 《教师》2023,(19):105-107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提升全民全社会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日益凸显,对信息科技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角度,深刻分析并阐述了当前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而提出了学校和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强化校本研修、丰富教研形式、重视教学反思、强化考核评价等,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措施帮助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而习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的精神的家园,是学生自己人生的"史记"。他们在习作中创造并表达自己的理想、观点,在习作中不断审视自己、完善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3,(5):34-35
当代社会高中在校学生接受学科理论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媒体也成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和认识熟悉社会的重要手段。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学习、感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从这些信息中形成和确立自身的价值观,媒体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借助媒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媒体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的习惯,从而形成个人对于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感知与观点。媒体素养的接触方式类似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这就为其辅助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媒体素养教学,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即是源头活水,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四点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何力 《今日教育》2004,(7):51-51
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而逐渐养成创造性的个性。笔者对培养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下的课程资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要课程资源的局面,文章从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切入点入手,阐述了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开发的几条途径:最大化开发教材类资源;珍视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和巧用学生生活和经验;关注课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多方面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即是源头活水,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四点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科技属于主要学科之一,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信息科技教育应以促进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为目的,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乃至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明确学生信息科技道德规范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为融合新课标理念,教师有必要转变原有信息科技教学形式,以提高信息科技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为学生打造优质的信息化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春宏  卢悦 《林区教学》2023,(5):102-106
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作为未来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当顺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获取途径、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设计问卷对哈尔滨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掌握不全面、信息能力不强等问题,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引起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拓宽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有效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文章提出将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并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法与初中信息课程相结合的优势,再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为例设计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定期组织学生召开“信息交流会”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信息交流会”是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平时所收集的各种信息的班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达到开阔眼界,锻炼口才,积累素材,训练写作的目的。我们是这样组织这个活动的。首先,要求学生平时从广播、电视、阅读和交谈中收集各种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归类。这样做,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并提高迅速地、多方面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听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堂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思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踊跃发言,主动学习。在网络及通讯欠发达的年代,初中学生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生活状态,而现代初中生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种途径,每天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媒体及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初中思品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社会现象和案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具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电脑操作能力,并为他们构建完整的信息科技知识框架。而通过利用微课的方式,可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并且提高课程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的意义,并提出了微课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