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的先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历来都很珍视这个宝贵的经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注里记有当时经学家董遇的一个故事: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不收弟子,认为要了解一部书,用不着请别人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4.
儿时读书,便读到这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至今日,已为人师的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见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阅《三国志》,见《董迂传》有一条注里叙述,有人要跟随董迂学习,董迂不肯教,强调要以自学为主,“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迂言:‘当以三余’。或问  相似文献   

6.
<正>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段话讲的就是朗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传统的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代讲等教学思想,已越来越多地为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这原本是董遇“不肯教人”的托词,后却多被认为是私塾先生不假思索、不加分析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是学生不加理解、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在强调创新、呼吁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的今天,再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否也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忽视了对它的深层理解呢?这里,我们想与大家来探讨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强调“要读”。不论是“腹有诗书气…  相似文献   

8.
论百读不厌     
苏东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  相似文献   

9.
一、涵咏法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学问家,叫做董遇。“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董遇传》注引《魏略》)。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说:“一近世名公诗,须也知得他好处在哪里。如何知得他好处?亦须吟哦讽咏而后得之。”前人采用的这种鉴赏诗文的方法,就是涵咏法,即通过反复阅读、吟哦讽咏,透彻了解作品的“好处”,把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逐渐切近,至于统一,进而产生共鸣。使用涵咏法鉴赏作品,至少有下列作用: (一) 可以帮助你感情介入,培养感受能力,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它不是主  相似文献   

10.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1.
鲁迅幼年在绍兴就读于寿镜吾先生的私塾,私塾里挂着一块木制横匾,白底黑字,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原来写的是“三余书屋。”为什么取名“三余”呢?这是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他的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冬季是农闲季节,可充分利用,晚上一天闲  相似文献   

12.
读书九诀     
一心——苟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天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 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目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是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四各——读书时,手边要备好字典、典故书籍、卡片和记录用笔这四种工具。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3.
(董)遇①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③。采稆④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15.
三国董遇酷爱读书,其法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魏略》这段话意思是说:冬季是一年之中空余的时候,夜晚是一日之中空余的时候,阴雨天是各个季节中空余的时候,可利用这些空余的时间读书。欧阳修《归田录》记述钱思读书的三处:“坐则谈经史,卧则谈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是项复杂而艰巨的劳动,若非全心身劳作,断不会有收益。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私塾学习的情况,文中的“三味书屋”是当年绍兴一所十分有名的私塾,屋主人寿镜吾老先生是个穷愁潦倒的秀才,为人又极其方正古朴.“三味书屋”这块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梁山舟是杭州人,善以羊毫笔作大字,苍劲有力,与翁方纲齐名。据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解释说: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取三国时魏人董遇所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17.
程丽平 《新疆教育》2013,(12):123-123
清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更有“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用“初读一熟读一品读一诵读”的教学程序,交织着各种朗读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来完成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三余 三国时的董遇善于利用“三余”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如何解释?历来不尽一致,现试作寻绎:“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  相似文献   

20.
读书九诀     
读书九诀一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结于一”,就是说读书学习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日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三余: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