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2.
银娟 《武当》2013,(6):47-48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然而,太极拳给普通大众的印象却是老年人的专利,离青年人和儿童距离较远,习练太极拳的人普遍高龄化。沈氏太极拳是目前太极流派里颇具青春朝气韵味的拳路,整个拳路蕴含古朴的神韵,但要求习练者习练时,能让太极古老的神韵开出青春的花朵,呈现  相似文献   

3.
冯志强 《精武》2006,(8):14-16
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  相似文献   

4.
邵义会 《精武》2006,(5):40-41
太极球功法是太极门练习内功、增加功力的一种辅助功法。由于师承关系不同,太极门各流派所传太极球功法多有不同,如有放球于石槽中的推揉研摸法,有球贴墙壁揉动法,也有运球于身手中的旋动法等。本门所介绍的太极球功法,是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当年秘传给我的恩师马虹老师的陈氏太极拳系列辅助功法之一。本人跟随马虹老师多年,并得到恩师传授多种陈氏太极拳辅助功法秘诀。自恩师传我太极球功法后,本人坚持常年操练,并请人特制了一个14.5公斤重的大理石球,用于日常练功之用。平时结合练习太极拳套路,潜心研习太极球功法,拳球结合,相辅相成。经过多年实践,感到自身内气充盈,身腰力厚,下盘稳固,受益匪浅。下面介绍的太极球功练习法,就是本人在马虹老师亲授功法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悟加以整理的。现介绍给大家,供同道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然是学力深厚、名副其实的武式太极专家,一出手就一针见血地点破——内功心法是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与英雄沾衣跌人的不二法门,而没有玩弄文字、遮遮掩掩地探讨拳学。其实,提倡以内功心法引导内外兼修、武道并重的锻炼法则,有个事半功倍的益处,即超越"练用脱节,食而不化"这一可能存在的障碍,抑或说是陷阱。有人慨叹,时下修炼太极拳者存在的学术犯规现象数不胜数,大家对于普遍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多少年后回过头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走弯路的问题。傅仁东先生之所以主张拳家要注重内功心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学人"趋避"把太极拳练成走过程、走弯路的太极操,免得练习者有朝一日懊悔不已。这对于对太极拳理论认识上阴霾满天的太极拳学人,足有拨云见日之感。正如当年为本刊刊头题字的吴作人大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而不是做大自然的孙子。在我看来,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就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借此机会,本刊竭诚向海内外太极明家搜读如实语人,信而可证的太极内功心法。  相似文献   

6.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7.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9.
顾新法 《精武》2011,(1):26-27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一门身心俱练、内外兼修的功夫。现在太极拳普及,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动作的"划道",水平在"太极操"上徘徊;有些人追求气感,却不得要领,殊不知,气为帅,血为母,通道不畅,内气无法在体内循环,气滞血淤,久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毫无疑问,只要运动,机体就能得到锻炼。但是,要想健康必须训练得法。要想得到太极真谛,必须练内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马杰 《武当》2014,(5):10-12
武当内功太极拳,系武当玄门丹派道家修炼摄卫大法中的“内功太极”动功,是武当气功太极拳的高层次上乘摄生方术。它根据《易经》太极阴阳的精髓,天人合一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文治禄 《武当》2013,(2):22-22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冯先生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入室弟子,深得两位先师之真传,他在其武功练达化境之后,遂将心意六合拳内功之精髓和陈式太极缠丝内功有机地融为一拳,使  相似文献   

12.
1.呼吸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注意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到特殊的作用.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 但其实在太极拳运动中并不只是只有这一种呼吸方式比如初学者练习时的自然呼吸法,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声呼吸法,还有在进行太极推手时胸式呼吸的运用.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呼吸方式来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沈明 《武当》2013,(7):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针对这种练功时"缺理少法"的情况,本着"大道至简,科学修炼"的原则,敝人斗胆在此浅谈修炼太极内功的三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张氏太极拳     
在我国,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有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孙氏太极、武氏太极。在美国,目前又出现了一种“张氏太极”。据美国武术界人士埃里克、斯巴奇介绍,所谓“张氏太极”,就是以其祖师张董生(音译)的姓氏命名的一种太极拳。据说这种太极拳目前在美国颇有一定影响。张董生的两位徒弟,彼得·切马与弗兰克·德马里,现都已成为美国较有名气的太极拳师。张氏太极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了摔跤术中的一些摔打技法并以重在自卫防守而见长。  相似文献   

15.
老六路是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一趟以内功练法为主的.一趟传统的太极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总则——阴阳修炼。阴指内功神.意、气的修炼.阳指外形肢体运动。练太极拳应包括肢体运动与气势运动两项.人的内气是先天具有的.人们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内气长期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现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16.
刘志良 《精武》2005,(12):50-50
顾名思义“形意太极”就是形意拳与太极拳的有机组合。形意拳与太极拳同属内功拳法,同属内功拳法,都有数百年的流传史,李氏形意太极拳取期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并创新,形成了能养生、可技击、讲理法、通道义、简单易学、学之能须知、用之能行、有特色的拳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我参加了《中华武术》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习。崔仲三老师言传身教三十个小时,专家答疑晚会六个小时,短短的三十六个小时,我学会了传统杨式太极拳56式。我现在花了180天学习了《中华武术》杂志社编辑的《胜战天机》《登堂入室》和冯志强老师著《陈式太极拳入门》、祝大彤老师著《太极解密十三篇》和《太极内功解秘》等七部著作,真叫我大开眼界。太极拳是国宝,是高级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健身运动,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丰富的哲理。我退休前的一身  相似文献   

18.
张方 《精武》2010,(12):16-17
肾间动气的概念源于内丹学,吕洞宾就非常注蘑以肾间阳气作为丹母。正宗的武式太极门和吴式太极拳则明确的提出:以修炼肾间动气作为太极拳的基础。原传武式太极拳的内功窍要是“内转四象,外运五行”。  相似文献   

19.
刘治良 《精武》2009,(9):11-14
形意太极拳是李氏形意太极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精髓所在。以师爷杨永蔚先生所传“山西太极”为纲,融合了车派形意五行十二大形(改编为五行十二丹法)及宋氏形意内功心法,具有通周天开百脉,生擎天架海大力的功效。形意太极拳共一百八十一式分四路,可单练,也可通套练习。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教学的五先五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笔者在教学的方法步骤上进行了钻研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先功法后套路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 ,不少教师只注重套路教学 ,而忽视了太极功法的训练 ,结果造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步子不稳 ,身子不正 ,动作松软无力 ,或者僵硬死板 ,达不到太极拳健身的效果。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 ,内外兼修的内功拳法。因此在初步传授时 ,要先进行功法练习 ,而后进行套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太极桩功、开合桩功、升降桩功、虚实桩功等 ,通过各种桩功练习 ,可以提高太极拳专项素质 ,端正身体姿势 ,沉稳重心 ,为学生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