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重要的拳式动作之一,起势之后,第一个就是揽雀尾,而且在整个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多次重复出现,足以说明这个拳式的重要性。在其他一些流派的太极拳中,揽雀尾被称为"懒扎衣"。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把这个动作称为"揽雀尾",我认为是为了表现这个动作的轻柔沉稳、活泼灵敏,它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太极拳的稳健灵活特点。揽雀尾动作尽管复杂,但是,其基本内容就是掤捋挤按,表现了太极拳四正手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学习内容 第三、四组动作(7~11动)。勾手、并步、侧行步及(扌朋)、捋、挤、按、云等手法的规格。 动作提要 七、左揽雀尾——左弓步(扌朋)、捋、挤、按。 八、右揽雀尾——转身右弓步(扌朋)、捋、挤、按。 九、单鞭——转身弓步勾手推掌。 十、云手——连续侧行步立圆云手。 十一、单鞭——转身勾手,弓步推掌。  相似文献   

3.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4.
张全亮 《中华武术》2006,(10):36-39
太极八法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太极八字歌》曰:“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捌、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相似文献   

5.
严昭法 《武当》2005,(2):15-15
推手又名搭手、挤手、打手,是彼我近身训练太极拳用招的方法。本文仅讲“棚、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推手技法。棚、捋、挤、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提高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相似文献   

6.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最简健身太极拳,也称为四式健身太极拳。全套除起收势外仅有右揽雀尾、转体抱球、左揽雀尾、十字手四个动作。它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包括了太极拳的“绷、捋、挤、按”四种技法,可谓是大极拳的总手套路。它仍不失太极拳所具备的风格、特点和作用,却练法简便,极易掌握,最适合于初学者练习。经常练习此拳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人的运动,练法简单,技法全面,易学易会,持之以恒,对增强体质,配合医护治疗各种疾病,效果尤佳。现将其练法介绍如下:第一式:起势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  相似文献   

8.
刘树春 《武当》2005,(9):17-18
“太极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凡练习太极拳者都将这段话熟记于心。按照上文的说法,掤捋挤按是“四正”的方向,即东南西北;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方向。“进退顾盼定”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取的是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和中土之义。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后五字则合五行之数, 共为十三势。以上是比较普遍承认的  相似文献   

9.
张升 《武当》2008,(3):16-16
太极拳又称太极十三势: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其中中定为十三势之首。中定劲为十三势的根本,没有中定,其他的势子就失去了基础。如何做到中定呢?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立身中正”,因为只有在立身中正的条件下,附加心法练习才能产生中气,有中气才能做到中定。中气的问题这里暂且不谈,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0.
马原年 《武当》2007,(9):23-24
"引进落空合即出",源自王宗岳的《打手歌》。其全文是"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其中,"引进落空"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8,(7)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姜容樵原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歌诀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歌诀三: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歌诀五:棚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歌诀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以上《太极拳谱歌诀》六首出自姜容樵、姚馥春合编的《太极拳讲义》。《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发行,在书中自称太极拳谱是"乾隆旧本",但也乏史可证。  相似文献   

12.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探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棚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 、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相似文献   

13.
推手又名搭手、挤手、打手,是彼我近身训练太极拳用招的方法。本文仅讲"掤、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推手技法。掤、捋、挤、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提高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相似文献   

14.
吴孟侠  刘元生 《武当》2004,(4):19-21
在这个诀内,说明太极拳十三法中的后六法半。前六法半已在十三字行功法诀内说明,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后六法半是本诀的正隅、收放、吞吐、刚柔、虚实、单双、重(定、重合为一法)。前六法半加上后六法半,共为十三法。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我国古传的一种内家拳术,有着极高的修身养性价值和强体防身作用,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拳势作用是很科学的,其技击制敌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现就太极拳起势制敌的时机及变招,来领略太极拳“粘随不脱,手足并用”的短打原理和“棚、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的技击作用。 太极拳的起势是太极拳套路的开始动作,有的称之为“太极起势”或“太极出手”。古代拳术大都是直接以第一拳为起势,俗称“开门势”或“初势”,由起势基本上可以识  相似文献   

16.
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太极八字歌》曰:“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的一种,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太极拳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18.
陈福军 《武当》2013,(8):15-17
对于太极拳中的"拥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探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人们常将其形象化地称为"手捧八卦"或"怀抱八卦"。但是,"八卦"究竟应如何"捧"?如何"抱"?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太极拳锻炼就形成了一种奇怪逻辑——一方面,《易经》一直为历代太极拳家和理论研究者所推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被广泛运用在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中",有"不知《易》,不能得太极拳之精义"的共识;另一方面,作为太极拳核心技术的"八法"或"八劲",则又很少有学者从易学、八卦角度来理解,来解读,甚至有"走架中的太极八法,我们认为完全是一种假想、模拟","太极十三势和八卦、五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等论断"。从而给后学者在认知上带来很大模糊,与当今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不相适  相似文献   

19.
王长明 《武当》2011,(12):12-13
张三丰在太极十三势总歌兼体用联解中有"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之说教,将太极的劲法,八卦的方位和五种步法组成基本技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由这些技法构成太极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