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王沁鸥,201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主要承担体育、政法等领域报道。曾赴羌塘无人区报道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六次前往珠峰采访。2018年获评新华社国内报道、海媒报道和体育报道先进个人。今天,我主要给大家汇报近年我扎根珠峰采访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信息     
新华社江苏分社连云港采访站成立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踏进中国科学院的大门时,内心深处是有些惶恐的。在这之前,虽然我在新华社已经工作了近10个年头,但那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改清样,很少与外人打交道,更不用说采访写作了。如今,经过朱穆之同志(当时新华社的负责人)的推荐,我要作为新华社记者去面对面地采访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不仅采访,还要用最快的速度,生动、准确地写成稿件对国内外发表,这对一个从未接触过采编业务的年轻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那时我年轻气盛,有股子不服输的勃勃生气。相信人生无坦途,凭借…  相似文献   

4.
【前面的话】近几年来,新华社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听技术人员反映,这与社党组重视、社长亲自抓是分不开的。经验表明,哪个单位的领导对技术和技术工作重视,哪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快。于是我就萌发了采访田聪明社长的念头。但是,作为新华社的一社之长,公务一定十分繁忙,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吗?我一直迟疑不定。前不久,在新华社第三届体育运动会上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的采访愿望得到了聪明同志的欣然允诺。此后,为准备这次采访,我翻阅了2001年以来田聪明同志有关通信技术工作的批件、讲话稿,粗略估算多达50余页、近5万字。在我接触的新闻媒体主要领导干部中,对技术和技术工作如此关注的还不多见,于是,我们的访谈就从技术工作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这个话题开始。  相似文献   

5.
在巴阿边境采访 作为新华社第一个被派往靠近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我奉命从香港业太总分社出发,于9月19日清晨约5点,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和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文字记者孙浩会合后,赶到美国驻巴使馆及阿富汗驻巴使馆等高度戒备的区域采访。在美驻巴使  相似文献   

6.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7.
加沙地带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发生冲突的前沿.岁末年初,巴勒斯坦举行大选,作为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我临时被派到加沙采访,亲身体验了这里的工作采访环境和面临的危险与考验……  相似文献   

8.
值此国庆佳节50周年之际,我访问了当年采访和报道开国大典的新华社记者李晋。走进新华社宿舍楼,一位身穿大红T恤衫的白眉老人与我如约而见。知道我是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后,李老开门见山地指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的实现。”“我有幸采访和报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李老强调说他是和李千峰同志共同承担并完成这项任务的。当时他们既是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新闻的记者,又是政协新闻处的工作人员,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并于IO月1日那天登上…  相似文献   

9.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11.
我受一个新闻刊物的委托,去北京采访几位新闻界人物成长经验。有人建议我去找找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说她作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但成就不小。她是怎样走过来的,这个问题肯定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同志会有帮助的。于是我便去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12.
创造机会     
如果我是中央电视台或新华社记者,向那些体育界的名人通报姓名或许会随意些,提问题会更放开些。但是我不是。对地方报的记者来说,采访那些大牌明星机会相对比较少。但是,许多时候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从理论上说这是个采访心理问题,一是自己要有采访意志,目标确定后...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我成为新华社第10名赴柬埔寨采访的摄影记者,既感到非常幸运,又感到任务十分艰巨。当接到去金边采访的通知,我感到很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搞国际摄影报道,对我来讲,一切得从零开始。行前我查阅了照片档案馆历届赴柬人员拍摄的照片,阅读了大量有关柬埔寨的材料,心里总算有了底。我们赴金边采访的中国记者组一行7人,我是首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15.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从"幕后"到"台前"的采访经历——一名文字记者的全媒体实践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再度与广东卫视联手,重磅推出对各部委掌门人的"权威访谈"节目。我作为新华社联系民政部的文字跑口记者,首次接到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8.
媒体扫描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 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把改进会议报道的重点放在“授权播发”以外的会议新闻上,从报道内容、采访形式上,坚持大胆创新,使会议报道有明显改进。 过去,新华社在会议新闻采访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表了大量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经过严格政审,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其研究专著作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广泛使用。 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的徐熊。 北京。新华社宿舍16号楼。新华社高级记者徐熊在他满屋洋溢着书卷气的家里接待了我。 虽然早听说徐先生的朴素,但我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环顾室内,年久未换的旧沙发、简陋的木板床、陈旧的柜橱……令人有一种年代久远的似曾相识之感。只是一个个装满了大量书稿的书橱和一台用于写作的电脑,才显示出主人的职业和大雅。徐先生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他用亲切的滨海乡音,与我娓娓而谈。  相似文献   

20.
于飞 《新闻三昧》2000,(1):9-10
澳门回归,举国欢庆。当人们彻夜难眠,怀着激动的心情从电视机中收看中葡政权交接仪式和澳门特区政府成立的现场转播时,不仅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也看到了那个举起右手宣誓就职的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他是近400年来,这块土地上的第一位中国领导者,他的名字将与新世纪的澳门共同载人史册。澳门回归前夕,我有幸采访了他。他谈话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品格和治澳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