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可以说是记者们的“基本功课”,基本上要天天做。但对一些地市级党报来说.不少会议报道干稿一面,冗长繁杂,读之让人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会议消息虽然已经刊发出来,会议精神也罗列出来。但读者不满意,顶多看个标题,或者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领导不满意,因为八股文似的报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由于大量的时间被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占用,不愁没有稿件可写,也不愁稿件发不出去,但长期就会议写会议,就活动写活动,造成了他们浮光掠影式的工作方法,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惰性,满足于应付指令性的报道任务,很少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新闻创作出来。  相似文献   

4.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的亲民化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由于大量的时间被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占用,不愁没有稿件可写,也不愁稿件发不出去,但长期就会议写会议,就活动写活动,造成了他们浮光掠影式的工作方法,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惰性  相似文献   

6.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7.
办报尤其是办党报 ,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这同时也是新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少报纸的老总经常为如何安排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犯愁 ,遇上一天 ,工作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于集中 ,又都要求及时见报 ,版面有限就只好以座次进行版面编排。记者采写稿件既为会议报道出力不讨好而烦恼 ,但有时却又免不了窃喜 :开会有领导讲话 ,摘其要点就可交差 ,尽管会议报道虽写不出什么好稿 ,可却必发 ,而且还能编排在重要版面 ,重要时段 ,每月完成的任务大多在编辑部名列前茅 ,写会议报道混饭吃总还不错。如此一来 ,时政新闻就成了“领导们…  相似文献   

8.
(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 1、报人缺乏“三贴近”意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选什么稿,不选什么稿,不是按“三贴近”的标准去思考,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心中没有读者,没有群众。 2、会议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张三”指出,“李四”强调,名目繁多的会议、众多领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汉中日报》近日的统计数字显示.第二季度该报采用本地稿件首次达到3O20篇,比第一季度多用稿758篇,月均多用稿200多篇。这表明,该报自年初以来提倡写短稿刹长风.注重短、快、活的报纸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市委要求的“创全省第一流报纸’怕勺目标.该报在年初便提出了“提倡写短搞.坚决刹长风.改进会议报道,限制领导署名文章,保持日报方向,兼具晚报情韵’泊b办报要求,并对各版发槁数作了明确规定。半年来.报社老总、部主任及编辑记者个个身体力行,带头采编短稿;夜班发稿调整到当晚7点半;选择最佳角度,跳出会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许多新闻单位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进行报道。按照领导意图写出的稿件,又经领导审批过的稿件,领导应负主要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正相反。一位记者曾根据会议介绍的情况,报道某战斗英雄在某单位索价3000元。这位战斗英雄指控这则新闻失实。按理说,此事应由会议上介绍情况的同志负责;可是,却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报纸和记者头上。一位记者走访市场,看到肉价向上浮动三角钱,新鲜猪肉上市猛增。记者据此写了报道稿,经有关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予以发表。另一部门反对报道肉价上浮的事,同记者胡搅蛮缠,而不敢去找审发稿件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2.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13.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14.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源,党报在众多的报纸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报的记者和领导机关联系最紧密,准许参加的会议最多,安排的报道版面也最充分,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理应成为党报的强项。事实上,党报也由此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性。一些都市类报纸对此羡慕不已,想方设法接近领导和参加会议。最近几年,随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党报走进市场参与竞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调查中,竟然发现一些读者对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并不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党报的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没有与时俱进。尽管党报有…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刚从事记者工作的时候,尽管一年到头忙着写稿,但在内部评选时好稿却寥寥无几,而一些老记者虽然稿件数量不多,却篇篇中的。分析其中原因时,才发现自己稿件质量不高,是不重视到基层面对面采访,只是把所搜集的会议总  相似文献   

16.
我的新闻龄是以《扬子晚报》创刊日为起点的。4 年多来,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稿子写了不少,好稿也有一些,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觉得有两点感受比较真切。出手——“快”与“慢”的辩证法新闻要快。对晚报来说,这个“快”的要求尤其苛刻。白天发生的新闻,电视台当晚就播了,日报第二天早晨就见报了,晚报要在第二天下午才能和读者见面。所以晚报新闻的“快”,主要靠捕捉夜间至翌晨或者是独家新闻来实现。有  相似文献   

17.
政文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最多的新闻要数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了。时间一长,司空见惯的东西多了起来,记者也习以为常,“见多不怪”了。于是,就会议报会议、就讲话报讲话的例行公事般的报道便见诸报端了。久而久之,读者也不愿意看这类模式化的枯燥报道,就报纸本身来说也不欢迎这类僵硬的稿件。 《王乐泉请农民兄弟放心》 (见1996年9月15日《新疆日报》)一稿之所以获得大家的好评,并被评为新疆日报编辑部9月份的红旗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跳出会议抓“活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7月初,宁波晚报远程编辑系统正式启用。凭借一台装有该系统的ipad,宁波晚报记者、编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发稿、编稿,以及进行实时稿件审核和大样签发。  相似文献   

19.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20.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