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焜 《情报杂志》2006,25(1):114-116,120
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单一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发展的集中化和中心化趋势,这一趋势已经给人类的城市化发展带采了诸多方面的弊端。近年来推出的“西安-咸阳-体化”的大西安发展方案仍然沿用了这一传统城市化发展战略,因而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不舍理性。应当参照信息化城市化的“去大城市化”、“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生态化”,以及“城市群落”网络化的整体性发展战略采推进西安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赵红军 《内江科技》2011,32(8):53-53,46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规模的再认识——兼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洋 《软科学》2001,15(3):71-74
本文从如何科学认识城市规模作为切入点,提出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应该建立区域观念,因地制宜,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在些基础上,探讨了适合西部地区区情的西部城市化道路是: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强完善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培育和增加二级中心城市功能,同时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开放协调的西部城镇体系,以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会是人均有较大空间的城市化,而只能是人口高密度居住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是要坚持小城镇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模式三种模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小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的主体,也是吸纳城市化人口的主体。当前中国大城市的问题非常严重,形成所谓的“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的“包袱”较小,可吸取大城市前车之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希望所在。学术界和决策者对处于城镇谱系中间的中小城市关注不够。中国城市化研究及发展战略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提高城市的吸纳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城市的发展与运行效率。研究以城市能量代谢过程为核心的、定量的城市空间结构、人流物流形态、社区形态等等的行为效率问题十分必要;由此建立城市效率学科,可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藏将迎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然给耕地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分析了西藏耕地资源的现状与城市化对耕地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就应对城市化所应采取的耕地保护对策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发展迅猛.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现代交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了影响:伴随着汽车的增加、交通事故与公害,居住环境的破坏成为极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持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现代交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了影响。伴随着汽车的增加,交通事故与公害、居住环境的破坏成为极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严重的收入和地区不平等、大城市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城市倾向的制度根深蒂固等现实决定了以大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政策主导”既不应该也无必要,否则既不公平也很危险;不以大城市作为“政策主导”并不否定大城市的“主导地位”;小城镇发展的实践、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小城镇缺乏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因素决定了以小城镇为“政策主导”也不可行;县级城市作为联系城乡的关键节点和兼顾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切入点,应当得到政策上的重点倾斜,这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适宜在政策上成为“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一项战略选择,但同时也应避免“一刀切”,注意具体措施的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林丽萍 《软科学》2001,15(3):68-70
未来2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应关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并重并举。本文对如何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从美国人G·R·蒂拉在1918年第一次使用“卫星城”这一名词,并主张把工厂从大城市稠密地区迁移到周围地区建立卫星城以来,卫星城在许多国家有了广泛的发展。我国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和上海周围也建设了若干卫星城。发展卫星城能否起到控制大城市规模、疏散城市人口的作用呢?对此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建设卫星城是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卫星城的出现,是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城市化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本世纪二十年代,城市人口约为10%,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有了迅速发展,到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已占40%。有人估计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到60%;与此同时大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800年全世界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大城市、中心城市数量很少,中、小城市数量则相对很大。所以,发展中小城市,就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发挥经济原则在小城镇绿化建设中的作用,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优美景观的生态小城,则是小城镇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取市场和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石莹 《金秋科苑》2009,(10):147-14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大城市、中心城市数量很少,中、小城市数量则相对很大。所以,发展中小城市,就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发挥经济原则在小城镇绿化建设中的作用,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优美景观的生态小城,则是小城镇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取市场和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问题,理论界有很多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大城市论,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小城镇论.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中等城市论,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等等。近年来,基于人们对城市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笔者将有关观点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探寻大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途径,本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新形势下大城市新区风景园林规划的新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和借鉴了西方国家当代新区景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适应我国当代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系统性途径,以及推动规划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进入城市化中加速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呼唤着智能型城市的建设,智能型城市是以系统知识为基础发经济的知识中心城市,它使知识经济和城市紧密地结合起来,全现出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突出特色,智能型城市的框架模式表现出其特有的经济,社会和市民特点,其功能特征表现为信息,教育,科技和智能四大中心作用,它是我国发展新阶段城市化的最新特征,特别是大城市化的基本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何把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好,以促进大城市的发展,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对其建设发展应关注的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也在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现在,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经发展到43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6个,居世界首位。城市人口已经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到1980年的13,400万人,城市人口在总人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大城市发展推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同时大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大城市病”。对大城市发展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就解决对策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是耦合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化对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表现为两者衡量指标的线性或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利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多元回归模型为主要的定量分析手段,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的典型地域,之所以选择超大城市地域,是因为超大城市是东北地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超大城市的发育成熟度及城市与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相互作用程度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深刻的代表性。通过建立模型群,着重分析黑龙江省城市化过程与产业结构演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