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一时间各种争论风起云涌。有认为不应淡化语系统知识教学的,如果淡化将是语教育的灾难;有对知识建构提出新设想的;有认为面对语教育首先要反思与重构的是语知识观而不是语知识体系;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认为,不管是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还是知识观的重新建构都要研究历史,研究语知识建构的百年历程。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得到新的启示。百年语知识建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无到有阶段,逐步淡化阶段,反思争论阶段。  相似文献   

2.
邱万福 《教学月刊》2002,(12):13-14
高考语连续四年的“话题”作,依次检测了考生的科学幻想、多向思维、道德的诚实和价值取向。但这些淡化审题和体不限的考法,是否有些离“谱”?  相似文献   

3.
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现代语》2001年第2期吴定刚的章,本人深有同感。现在有人认为发展语教育的出路,是摆脱或淡化语言,而从学、化、美学、品德学等角度去开拓,等于建筑房屋淡化地基工程,很危险。周正逵主编的中学语实验课本,分为“言”、“学”、“化”三个部分,只有形式上的“X”的联系,缺乏逻辑上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4.
与过去的中学语教学相比较,当前的中学语教学存在“淡化汉译基础知识教学”的倾向,过分重视“人教化”作用,这似乎是“极右”和“极左”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避免那种机械、呆板、孤立的“右倾主义”;又不会走向空洞、片面的“左倾路线”,使中学语真正变成一门工具性和人性相结合的学科呢?我们认为要以句群作为中学语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内勾外联”,实现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整合、统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人提出语课要有“语味儿”,我同意这观点。那么,什么是“语味儿”?“语味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王秀梅 《现代语文》2006,(12):101-102
“语味儿”,是语教学的本质特性。语课耍上出“语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泛语现象,随着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倍受瞩目的语教学,似乎是在无垠的草原里行走,于一路的奇山异水、繁花似锦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语教学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本体的淡化,失去语独有的真味。那么,我们语教学中的“语味儿”究竟是何以丢失的?又怎样才能找到回归的路?笔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就上述两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期待有识之士补苴罅漏。  相似文献   

7.
教海撷英     
谈春光 1970年3月生,1991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湖北省鄂州市第六中高级教师,主管教学副校长,省中语会会员,市中语会理事。多次获“辅导教师奖”,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市“优秀教师”、市“优秀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师”、“省城骨干教师”等称号。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9.
在《语教学之友》第4期(总第268期)上有一篇题为《语知识构建之刍议》的章。作看到了因新课标指出“语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而引起的“淡化语知识教学的倾向”。章便由对这种倾向的“大声疾呼”始,经过构建语知识必要性、困难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推行以来,因为里面有“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等语,“淡化知识教学”成了改革热点和课堂时尚。如果能正确理解“新课标”关于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相机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即“淡化而不弱化”,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淡化”,语新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淡化”理念,这对师范类中系的语法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以中学语新课程标准为参照,反思了目前师范类高校语法课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语教育开始重视语感的培养,到2000年人教社大纲的修订,2001年课程标准的制订,淡化语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强调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以形成良好语感,成了语界舆论的主流,回归传统“诵读”之风日盛。尤其是1998年6月“古诗诵读”工程的启动,  相似文献   

13.
广大语教育工作逐渐树立起了这样一种理念,要把语教育真正变成“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就要在语教学中加强“人精神”培育。但是中小学语教学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内容从何处撷取?应该怎样进行“人精神”培育?这些都还是见仁见智而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学科历来被人们喻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语教学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三段论”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课是学了不少,可真正的语能力却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语的兴趣淡化,使许多老师感到语课难教,教学实效难以提高。面对这种现状,笔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中考语考试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综述》中“关于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栏有这么一段话:“中小学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人精神淡化、听说能力弱化、阅读教学繁琐化、写作训练程式化等弊端——制约了儿童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背离了语教育的目的和语学科的特点,难以适应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学复习语时,只顾钻进各种习题资料之中,终日忙忙碌碌,到头来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很可能就是忽视了“读”。可以说离开了读,语复习就难以很好地奏效;语水平也难以提高。读,确是复习语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读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语教育高峰论坛”上,200余位语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教学现状:“语教育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除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因素之外,语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应该更为主要,  相似文献   

20.
教海掬英     
王晓珍 高级教师。湖南省重点中学怀化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中语会会员。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8年,在省级刊物发表和获省级一等奖的论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