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重阳节(201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中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于奇巧,使人难以应对,人们称之为"绝对"、"绝联"或"悬联",美名曰"片玉"。明孝宗于重阳节出的一个上联:"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阳。"句中"重九"、"重阳"意义相同,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阳节,"九重"则为"重九"的倒语,指帝王所居,此联至今无人对出。  相似文献   

3.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九日、茱萸节、菊花节。因为,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就留下了咏重阳的诗句。  相似文献   

4.
赵有权 《考试》2014,(Z1):106-109
<正>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问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一直延续至今。(1)你认为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能够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  相似文献   

5.
《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在黄州重阳节涵晖楼宴席上填的。词人以诗的意境和语言,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意境深刻,影响深远。至于该词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思想内容、从写作背景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从思想情感考证《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词的写作时间等三个方面考证其写作时间,通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南乡子·重九涵晖楼呈徐君猷》一词是苏东坡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所写。  相似文献   

6.
"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元范畴,它是万物的本体、生命的本源。艺术不能离开"气",艺术家要表现"气",艺术也要展现"气",最终与天地之"气"相化合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成于当代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可以从我国古代"气"论中吸收养分,一方面,"气"是作为"此在"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存在的根源,是播音主持有声创作的物理前提;另一方面,"气"还是播音员、主持人人格美、个性美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易经>中九是阳数,故"重九"又名"重阳".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思乡的名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重阳节怀人的佳作.可见,重阳节这个日子很容易引发人对于人生的感怀.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也是如此,开篇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发出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感慨,但这番感慨一改悲观的基调,翻出了激情,翻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9.
云南辛亥革命,是由滇西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滇南临安起义所组成。这三次武装起义,特别是昆明“重九”起义,讲武堂革命师生是主要策划组织者,是起义过程中的直接领导指挥者和积极参加者,革命成功后,讲武堂师生又是新政权的积极建设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蔡锷与云南军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锷是中国近代上的风云人物。他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在云南辛亥革命时期,被推举为起义军总司令,参与领导著名的“重九起义”,从而结束了满清政府在云南260余年的统治;二是在1915年爆发的护国起义中,他作为护国军主帅率师出征川南,屡挫北洋逆旅的凶焰,使袁世凯复辟帝  相似文献   

12.
"天"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对"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神灵、道德、自然之天三个层面。董仲舒视"天"为"百神之君",肯定"天"的至上神地位;王充提出"天者百神主也",视"天"为众神主宰。二者共同认定神灵之天相对于天地间一切的主宰地位。董仲舒认为人在受命于天的同时也从"天"那里获得仁德,现实政治层面的有关制度设计也取之于天;王充认为道德仁义是天道应有之义,人应戒慎恐惧、依仁义道德行事。他们共同肯定了道德之天的合理存在,并以此为人间政治、道德秩序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董仲舒认为自然运动具体展开为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的流行,自然意义上天道的实际内容展现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规律变化;王充认为"气"是天地的存在形态,天道运行亦即气化流行自然无为,风雨雷电等现象是阴阳之气自然流行的结果。二者对自然之天的观察共同着眼于阴阳气的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章时,经常会像碰到老朋友一样碰到"典故"。比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在《沙田山居》中写道:"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学中提倡教师教学要有"精、气、神",是指教师具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传神的情态。这里所指的"精、气、神",是指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指导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高校,重点在"化"。如何以文"化"高校呢?可以从"魂"、"体"、"气"、"力"四个方面来增强大学之实力。  相似文献   

17.
<正>"融"的本义是"炊气上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又引申出新的含义,即"合为一起"之义。"融文化"则是在"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所在。金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在多年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赋予"融文化"三个崭新的内涵:融入,即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  相似文献   

18.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生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那么教学中的精、气、神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正>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被称为"重阳节",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我国古诗中描绘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今夕  相似文献   

20.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