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普及与流行程度,远不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既没有英雄传奇的色彩,也没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通篇渗透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整部《儒林外史》都贯穿着冷峻的笔调,有一种将人生底蕴看透了的冷静。可以说,《儒林外史》的难于被人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题的严肃与结构的独特。 一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小说,备受鲁迅先生的推崇。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作为"功能"单位的"灯笼",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灯笼"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3.
要在一篇四千字左右的短文里准确地反映一个伟大人物的全部人格,生动地写出他的思想立场、战斗风格、精神力量以至气度来,这确实是谈何容易。然而,唐弢同志却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琐忆》就是一帧十分成功的鲁迅先生的写照。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他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亲聆教诲、熟谙鲁迅的著述,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原因之外,就是他精巧细密的艺术构思了。那么,《琐忆》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一是纲举目张,展现全貌。这是《琐忆》结构的主要特色。文章开头就提起了全文的纲:“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4.
一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的著名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的讽刺艺术令人叫绝,时人已多有论述。鲁迅先生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在小学课本中,选进了好几篇他的作品,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写作年代久远,思想内容深刻,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析背景,悟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在仙台》写的是1902年,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的创作极为丰富.对于他的小说、诗歌、杂文和翻译作品,以至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及古籍序跋,都已经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和专著.然而对于鲁迅的写作理论,却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何在呢?我以为有两点:一是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一般读者误以为鲁迅是不讲写作方法的,要学习写作,也不必懂得写作理论;二是鲁迅没有撰写过论述写作的专门著作,要研究鲁迅的写作理论,困难颇多.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始于鲁迅先生 ,并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 ,既不符合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意图 ,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这种说法的提出 ,和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段之一。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选文突出地体现了这一讽刺艺术,其中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一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说到讽刺,自然记起《儒林外史》,因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它:“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并在篇末不无惋惜地写道:“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可以告慰鲁迅先生的是,他去世刚好十年,一部可以称得上“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便付梓问世了。这就是被西方学者誉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认为在它产生之前,我国小说之中还没有一部足称讽刺之书,在它出现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讽刺之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唱(《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对它做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第一段,鲁迅先生在叙述敌论的论据时,每叙一点,就用一次“是事实”。如此连用三次。如果把这三处“是事实”删去,似乎未尝不可,甚至还显得简炼了一些。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在这里要舍简用繁呢? 对此,有种种分析。有人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章开头就一再强调敌论的论据“是事实”,乃是“从险处落笔”;有人认为这是“以退为进”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笔法。以上这些分析,固然都是  相似文献   

12.
一、怎样看待私塾先生和作者对他的态度? 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私塾先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并以有关他的事迹来说明寿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鲁迅对他的尊敬,从而认为鲁迅在文章中对私塾先生是抱肯定态度的;也有人把先生看成是可憎可笑的反面人物。应该怎样看待私塾先生这个形象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文艺性的散文,虽然鲁迅在写私塾先生中有现实生活中寿先生的某些事实依据,但鲁迅并不是给寿镜吾写传记。为了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选取了有关寿先生教学生活的某些材料,这样,与实际生活中的寿先生的全貌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析私塾先生的形象,应以作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书的故事》(第十二册)选自唐弢为青少年写的《鲁迅先生的故事》这本书,文章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然而读了之后,我们深为鲁迅先生关怀爱护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而感动,卖票工人爱戴和感激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因为除了文章叙述的故事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鲁迅先生和卖票工  相似文献   

14.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15.
从一九○六年起,藤野先生与鲁迅师生“惜别”后,二人身居异国,未曾见面.但也并不是“杳无消息”的.就连鲁迅的照相,藤野先生也是见到的.不过那已不再是一个莘莘学子,而是伟大的作家,印在日本翻译出版的《鲁迅选集》扉页上的作者头象罢了.那末,到底是谁成人之美,鸿雁捎书的呢?原来还是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不朽的文章,经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后沟通起来的.真是无巧不成书,解铃还是系铃人哪!说来话长,还是从头说起吧.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读过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中国人,数以亿计。大约很少有人不认为,"八字须,戴着眼镜"的黑瘦先生藤野严九郎是一位称职乃至伟大的老师。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之所以有“中国的契河夫”之称,而鲁迅先生自己却并未接受(《鲁迅书信集》下卷第865页),原因何在?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直接比拟仅仅是以文学创作,尤其是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艺术方面的相同与相似为依据的,而从总体上看,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实为契诃夫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汪银花 《学语文》2011,(1):24-24
《鲁迅——深刻和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篇名为《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我觉得本文所体现出来的鲁迅的儿童观很值得探讨。鲁迅先生对待儿童的那种平和,平等不知要超出同时代家长甚至当代家长多少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