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地区实现了大会师.它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也进而促成了西北局面的变化.本文拟依据历史文电,对三大主力会师的经过和意义作些考察和探讨,以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经过1935年,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之所以未一道北上,主要是因为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坚持南下所致.后来二、四方面军会合后重新北上,除其他因素外,张浩和由他体现的共产国际的权威,实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我们看到的材料,1936年1月16日,张浩(林育英)致电张国焘,告知“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准备将  相似文献   

2.
《红领巾》2006,(Z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康北地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建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藏族地方自治政府,是党和红军在藏族地区建立的又一个革命根据地。波巴政府建立后,对红军给予了巨大支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康北地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建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藏族地方自治政府,是党和红军在藏族地区建立的又一个革命根据地.波巴政府建立后,对红军给予了巨大支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历经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8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有同学问:现在连小记者也能“重走长征路”,长征是那么艰苦困难呀?严格说,今天人们“重走长征路”实际是“重访长征路”,而且多是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访问当年红军走过的著名的地区、曾经战火纷飞的战场旧址,重温革命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当年红军是在敌人的前堵后追、空中飞机射杀轰炸,几乎是几天就打一仗的情况下迂回曲折地用双腿走到终点…  相似文献   

6.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胜利长征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 ,分两路挥师北上 ,继续长征 ,走过草地 ,沿途斩关夺隘 ,战胜无数艰难险阻 ,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 ,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破坏 ,终于在会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宣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静宁地区,既标志着伟大长征的胜利结束,也预示着中国革命新战略格局开始形成。根据毛泽东“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的论述,本文试图从研究长征前后中国革命战略格局的变化出发,进一步揭示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表示我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无限敬意。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成立后 ,只要涉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写的都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1936年10月 ,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也就是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转战十余省 ,行程二万五千里 ,其中有  相似文献   

9.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进行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甘肃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十多个省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九三五年八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先后历时一年两个月,红军指战员的足迹踏遍了从陇南山区到陇东高原的广大地区,向甘肃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革命政权,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党中央在甘肃召开了俄  相似文献   

11.
1936年红军西征目的,是想打通苏联的通道。在扩大和巩固根据地问题上,中央军委把棋子下在宁夏。宁夏战役,是三大主力会师前后中央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宁夏战役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民党军队的北进;二是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三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爆发。三大主力的会师,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转折。红军西征,扩大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打通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域空间;避实就虚,浴血奋战,扫清会师路障,在中国现代军事史、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结束长征六十周年。今天来纪念长征,不仅因为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同时更是为了发扬长征精神,继往开来,争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胜利,以早日实现在长征路上就向往过的美好理想。 人们都知道,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最初却是由我们的失败和敌人的胜利开始的。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集结了一百万兵力,二百架飞机,向各苏区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采用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川西北地区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红一、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川西北的懋功、甘孜地区胜利会师,这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道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入侵,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在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万里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图谋的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  相似文献   

15.
芦山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县。长征期间全国“三大主力”红军的一、四方面军途径芦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刘少奇、李先念、刘伯承、聂荣臻、彭德怀、叶剑英、徐向前、杨尚昆等到过芦山。为了缅怀红军的革命业绩,发扬红军的革命精神,县委、县府决定在芦山县建立一个“红军烈士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第二十五军,先后从所在根据地向我国西北部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仅经过了广大的汉族居住区,而且经过了苗、瑶、侗、布依、土家、白、纳西、藏、羌、回、彝、裕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几路红军经过上述民族地区的时间和行程,在他们长征的整个时间和全部行程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有关资料记载:  相似文献   

17.
红25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过陇东所展开的战斗,有利于陕甘边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促进了陕甘宁省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华文摘》1993年3期《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作者廖盖隆)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谈话中涉及四方面军为什么在1933年7月退出鄂豫皖根据地?1935年4月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是不是退却逃跑?怎样看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叙述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战斗生活。时间在1927——1928年。女章开头,简略地介绍了红军未到井冈山前的战斗历史,然后说明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接着从四方面叙述了红军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①朱总司令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②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③红军与群众的关系;④红军怎样以少胜多,打败敌人。全篇文章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是怎样在毛主席的正确思想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敌人的。课文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开头到“……选定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叙述毛主席领导武装斗争和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在这一段,也就是文章的开头,先从红军未  相似文献   

20.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长征先锋部队攀登悬崖陡壁,袭击国民党守军侧背,一举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的开阔地带。随即占领哈达铺。在这里,红军从一张缴获敌人的旧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27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会上,毛泽东同志宣布:“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兄弟们去……。” 那么,毛泽东同志为什么不说去与“陕北红军”会师呢?这还得从红25军的组建说起。 1932年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