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2.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总觉得没啥新闻可写。其实.只要你练就一双新闻眼与新闻耳.便会有写不完的新闻素材。去年我共采写了40O余篇新闻稿件。其中.县级新闻单位采用200余篇.市级采用80余篇.省级采用近20篇.连续两年被县评为优秀通讯员。仅以去年领导让我与另一同志下乡考察干部一天抓了三条“活鱼”为例;这天在下乡途中和到达目的地之后.通过耳闻目睹,一共采集了3篇新闻素材。归来写成3篇新闻稿件发出后.全部被县、市有关新闻单位刊播。3篇新闻稿件的采集大致如下:《外出打工莫忘照顾老人人是乘车途中与一上车的古稀老人闲聊时索取…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4.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7.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8.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9.
我以前是机要参谋,1993年有幸担当了军报评报员,承担起了向军报反馈读者信息的义务,1995年被解放军报社评为“读报评报先进个人”,同时被调往报道组改行做了新闻干事。几年来,逐渐由新闻方面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有近60篇评报稿件和百余篇报道见诸报端。实践证明,评报与报道相结合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实践中总结了结合评报搞报道的三个“招数”:一、瞄准靶心再放箭。几年来,每张军报我都一张不缺地收集,到年底装订在一起。每天认真阅读,对军报的每一个栏目都细细咀嚼其特点,并时刻注意搜集新增栏目。即使到基层采访或工…  相似文献   

10.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11.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12.
我订阅《新闻通讯》有六个年头了。在我的“新闻之路”上,《新闻通讯》就象一盏闪亮的明灯,把我引进了新闻这个辉煌的殿堂! 《新闻通讯》栏目众多,指导性强。随便翻开一期杂志,稿件都不会少于30篇,与杂志的订价相比较,还不到一分钱一篇。而其中的“通讯员促膝谈”、“新闻业务研究”等,则是广大通讯员最喜欢的栏目了。它通俗易懂,指导性强,这对众多还在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14.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我从《新闻与写作》中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稿件质量也有了提高,去年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0多篇稿件,还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在工作上、写材料上也都从中得到帮助。希望贵刊增加一些新的栏目和内容,特别是介  相似文献   

16.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报道单位领导见面;与事件周围群众见面。新闻材料的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工”后传到通讯员耳里的,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时间,“闻风而动”,写稿速发,这很容易出现差错。一次,我听说一位战友接到加急电报“父病故速归”,他把电报塞进衣袋,照常值班训练。我写成稿件,送给这位战友亲自过目,原来是“病危”,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19.
早春2月,我随报社组织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前往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大悟县黄站乡和花桥乡,进行了为期26天的采访。其间,我采写了17篇稿件,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7篇,本报发稿13篇。其中,“黄站乡采访札记”一组6篇稿件受到了地委书记邓道坤的好评:“稿件很实在,反映的问题深刻,对搞好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同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