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教经中有这样一段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它说的就是世界最大、最名、最古老的钻石之:科一依一诺尔钻石,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山”。今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人们目睹了光芒四射的“光明之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广播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这个概念出发,广泛分析了声音所具有的“模糊”特质,正是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性,调动了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功能,使广播及其相关门类(音乐、语言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化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丰富了人的本质和创造性功能。  相似文献   

3.
晓瑞 《华夏文化》2006,(3):52-53
当你来到滇西边疆,特别是在保山坝和昌宁、施甸、临沧等地,会听到很多人被称作“蛮儿”。其中有的是名字,而更多是对普通男子的通称,根本界定不了它的褒贬色彩。父母称自己的孩子时,便说:“我的蛮儿”,特别有爱呢的成份。“蛮儿”或“蛮”到底源自何处?为什么滇西人们喜欢称“蛮”?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相似文献   

4.
雷颐 《寻根》2001,(6):4-6
“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一般认为是外来的概念,但实际上,“公共空间”却不完全是外来的。村头的大树下、井口边、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往往是升斗小民自然而然的聚会场所,虽然所谈大多是生老病死、年景收成、家长里短,但这毕竟是平民百姓间的信息交流,而且,间或也会有些许关于社区、甚至“天下大事”的话题。正因为如此,在某些“敏感时期”这里那里才或会贴有“莫谈国事”的条子,提醒人切莫自招祸害.  相似文献   

5.
"铁鞋"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寻根》2007,(1):64-67
在古人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一种人生烦恼,即“寻找”,虽然可以付诸主观努力,其烦苦也往往为常人所不堪。古人称此为“苦觅”。如苏轼《赠善相程杰》诗所谓:“书中苦觅原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这种心力和体力的辛劳,人们也用“踏破铁鞋”来形容。“苦觅”之中,如果能够终于柳暗花明,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拙 《华夏文化》2005,(2):63-64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和热烈讨论,终于形成了新的课程方案。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四门必修课。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我经过大致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成熟意见,主要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7.
庞可慧 《寻根》2005,(4):95-98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语中,  相似文献   

8.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圳的另类变形记 原意为仓库或厂房的“LOFT”,开敞高大的空间,上下两层结构,颇具流动性、透明性、开放性及艺术性。人们印象中深刻而直接的“典范”是纽约曾经的SOHO。  相似文献   

11.
《大理文化》2014,(10):F0003-F0003
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丛林,被物质追求过分挤占了精神空间和时间的人们来说,大理旅游度假区无疑是一片放飞梦想,回归朴素,回归情感,回归生活本真的心灵绿洲。“波光远映三千顷,雪里高悬十九峰”,这里山色葱笼,水光艳丽,田野一片碧绿,四季流转繁花。这里的阳光明亮,明亮得可以在草丛中拾起一根针来;这里的空气清新,清新得让你的一呼一吸都变成一种轻松的陶醉。  相似文献   

12.
巫瑞书 《寻根》2005,(1):128-132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著名的景观(主要为名山胜水或具特殊意义的地名),往往缘于某些需要而不时迁移。因而,常常出现景观易址,异地同名。大家熟悉的“衡山”、“会稽山”、“九江”、“郢”,以及较为陌生的“千家峒”,等等,皆是。  相似文献   

13.
李安有一部片子叫《饮食男女》,的确,饮食和世界上的男女息息相关,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和状态,更是不同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一个抽象的形容词来形容东西方的差异,那么大致可以这样说,东方是“热”的,而西方是“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试释金文中的"王若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在君权神授的社会里,统治者的一言一行,当然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而人们的一举一动必然听命于天,“王若曰”自然是统治者转述所谓的天帝旨意,以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门当户对”的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经常成为人们在择偶过程中所选用的标准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门当户对”的解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而就时间范畴而言,“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在我国的发展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观念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陈博 《华夏文化》2002,(3):17-19
如今人们一提起“道”,就会自然而然地与道家、道学、甚至道教联系起来。实际上,“道”起初并非哲学概念,“道”向哲学概念的转化,曾有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马紫晨 《寻根》2005,(2):55-60
“梁祝”,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就我个人讲,则因工作关系,耳濡目染,首先是从那些数不胜数的民歌、故事、曲艺、戏剧和诸多民间工艺作品中感知并注意到它的。另外,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是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度过的,许多老人对汝南“梁祝”的津津乐道,就更加引起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深思。我认为学术界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江南水乡”的蝴蝶,  相似文献   

18.
人体博物馆 在日本有一个建筑结构如同人体的博物馆,参观从嘴形人口处进去,宛如进入巨人体内。仰视房顶的“大脑”,可以形象地体会大脑是人体器官运动的总指挥。参观经过“气管”时,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然后进入肺、心、肠、胃等部位,最后从“肛门”走出。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为坐而设计”国际赛展》暨《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50把椅子”》日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130件展品和50件大师作品相映成趣,诸多椅子的设计,理念前卫,取材广泛,涉及纸、木、藤、金属、塑料编织袋、布艺及亚克力……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上述材料创意加工成造型各异的椅子,无论用于家居或公共空间,都是实用兼具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20.
于光远 《寻根》2003,(4):88-91
我注意到“姓氏学”这门学问,倒是有许多年了。但从自己不注意到注意“姓氏学”还是有一个过程。我想不妨把这个过程讲给大家听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