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一、物化情境课的开始,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建立对航天飞机的初步印象,我用媒体出示了一段航天飞机点火发射的影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的老师是科学家,你不信?这天,研究航天飞机的科学家到了我们莲花小学,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这位科学家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焦维新教授,他讲完《载人航天与天宫实验室》还与我们进行互动了呢。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人类就开始梦想太空之旅,但因为技术原因,总是难以迈出那一步,只能望着浩瀚的宇宙叹息;50年前,宇宙航行的先驱者们搭乘火箭和飞船,到达月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拉开了太空旅行的序幕;30年前,航天飞机横空出世,我们兴奋地意识到,自己离"畅游宇宙"的梦想越来越近了,普通人上太空将不再只是一个梦。但是,就在我们跃跃欲试时,美国宣称停止航天飞机项目。那么,谁来接航天飞机的班?谁把我们送上太空?谁来帮助我们完成梦想呢?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育》2012,(3):54
2011年,航天飞机结束了最后一次飞行,一颗可能重达10的31次方克拉的宇宙钻石和迄今为止最小的系外行星被发现。1.航天飞机退役7月,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轰鸣中着陆,历时30年的美国航天飞机项目划上了句号。但这一里程碑事件并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萃》2005,(10):41
"发现号"航天飞机指挥长柯林斯说,从航天飞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环境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情境师: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发生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有时造成的危害极大。而且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买到一些次品。因此,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林萍 《幼儿教育》2003,(1):17-17
区域活动中,阿石拿着卷筒纸芯一会儿敲桌子,一会儿敲地,显得无所事事。这时老师问他:“阿石,你这是在做什么?”“这是望远镜,我正在看。”老师又问:“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天上的星星。”老师知道他说的是天文望远镜,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你看到的望远镜是这样的吗?”“是放在山上的,我也想做一个。”“好啊!等一会儿让大家都来看一看你的望远镜。”当天的区域讨论就是围绕天文望远镜展开的,有人提议搭建佘山天文台。孩子们沉浸在搭建天文台的兴奋之中。随着望远镜的制作完成,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宇宙,尤其对宇航员的生活十分感兴趣。一开始他们用椅子搭了架航天飞机,三四个人坐在上面,每人手拿望远镜朝四周观望。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个男孩离开座位在“航天飞机”周围跑着,老师问:“你们在干什么?”他们答:“我们在太空中。”老师又问:“在太空中走和在地球上走一样吗?”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知道了宇航员在航天飞机上是怎么吃饭、睡觉的,他们在飞机上和月球上怎么行走,以及到月球上去所需的设备,等等。孩子们的动作表征更丰富细腻了,角色意识也更强了。这天,泽鸿在游戏时把一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这样说陈航垣:"关老师给我们每排练一个舞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我爱我的关老师。"古静娴:"关老师在舞蹈课和舞蹈队中不光教我们舞蹈,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还经常过问我们学习的事情,考试优秀的还发小奖品。"吴嘉仪:"关老师教了我们六年舞蹈。她比我的家长还关心我,到毕业还帮我们想上哪个中学的事情。"陈雨欣:"关老师永远用笑容面对我们。"杨雨荷:"关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这样说董灿的家长:"关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在重视孩子智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孩子品德的教育。她是一个好老师。"古静娴的家长:"孩子跟您学习了六年的舞蹈,是您的教育让孩子变得自信了,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们特别感谢您。"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奖励》2011,(6):11-11
6月1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安全着陆,完成了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飞行。在“亚特兰蒂斯”号6月份最后一次升空执行任务后,美国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为近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画上句号。美国自1972年开始投入巨资对航天飞机进行研究,先后生产出6架航天飞机,分别是“企业”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与“奋进”号。在此,我们对这些航天飞机做一盘点,回顾它们曾为航天事业服务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这样说刘嘉琪:"我最喜欢的老师是音乐黄老师,我的乐感不好,但老师会一点一点地教我学唱,直到现在,我的乐感比以前强多了,这多亏有了黄老师的帮助呀!"柏嘉豪:"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美、最快乐的生活,我喜欢你我的黄老师。"李宇卓:"我最喜爱的老师是黄老师,她每天带着我们排练,每天都要给家长发短信,为的是让家长知道我们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在排练的时候,黄老师看见我们非常累,就给我们买了非常多的小零食,让我们吃一小点饭。在黄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学校的管乐团得了第一名,多么好的老师啊!"  相似文献   

11.
<我是什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石头书><神奇的克隆><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海洋--21世纪的希望><人类的"老师">等科普类课文散见于各版本教材的各个年级,并多以说明文的形式出现.这类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科技水平,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刺激的回放     
随着巨大的轰鸣声, 一枚捆绑着航天飞机的火箭升空了。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看了二十多年航天飞机升空(包括那次可怕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航天迷们终于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看这一奇观了。这要感谢那台安装在火箭外置燃料箱上,名为“火箭凸轮”的摄像机。2002年10月7日,“火箭凸轮”摄像机在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执行STS-112任务中首次使用。虽然在播放航天飞机升空过程中,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中断了几次画面,但摄像机以惊人的广角镜头,记录下航天飞机飞离肯尼迪航天中心和佛罗里达海岸线所产生的情景。“我们愿意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上了二年级,老师有一天说教我们给日记"增肥",同学们一听都笑了。妈妈和阿姨们都嚷着减肥,而老师却让我们给日记"增肥",真是不可思议。老师为什么叫我们给日记"增肥"  相似文献   

14.
1课题的选择 1.1课题的来源 由于我校启动研究性学习时,我们正好学完牛顿第三定律,了解了火箭升空的原理.由此联系到我国的航天事业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在加上,最近"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以及近段时间"歌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回收时解体,激发了我们对航天事业的兴趣.于是我们决定研制"液体水`火箭".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10时39分,几经周折的"发现"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中心顺利起飞,重返太空。这是美国航天飞机在"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以来,停飞两年多之后的首航。  相似文献   

16.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我们连忙冲进教室,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跨进教室,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特殊的课,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老师严肃地说。听到"游戏"这两个字,我们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游戏。老师接着说":请写出你认为最  相似文献   

17.
吴友智 《中国德育》2007,(12):47-48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问我们:"上课时,假如有学生突然问你所不知道的问题,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如果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何谈起?于是老师传授我们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复学生另一位老师则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说说看?"转移回答对象,然后老师在学生众多答案中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我们都抚掌称妙,这两种方法既掩饰了老师的"无知",维护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这样说董天泽:"张老师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用课件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张老师用同学的名字出题,我们感到数学离我们很近,非常有意思。"李婧仪:"张老师从来不逼着我们学习,调动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她上课时总喜欢问‘为什么?’当我们回答不上来时,张老师决不会生气,而是帮助你一直到你懂得为止。"张东溟:"我特别喜欢张老师带我们做数学游戏和数学比赛,大家积极性可高了!"  相似文献   

19.
放松运动     
老师,你玩弄我们的感情某天,老师上课忘记带备课本,就让课代表去拿,别的学生问老师怎么不带书,老师说我今天要测验,他们全傻了,等课代表回来了,老师说:"骗你们的,今天上课。"然后他们就有人血泪控诉:"老师,你玩弄我们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严阳 《山东教育》2013,(8):16-17
作为教师,恐怕大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平心而论,对于这样的观点,除去那些教育专家,事实上能够接受的并不多,尤其是我们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的老师:如此这般,那不等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我们的老师是万能的?或者说,只要是我们的学生中出现了"次品""废品"之类,责任全在我们的老师身上?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显然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另一方面,也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