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 ,现在谁归纳总结一下?生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 :谁能从概念中找出关键性的字、词?生 :“相关联”“相对应”“比值”。师 :既然概念清楚 ,那又该如何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呢?生 :第一 ,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的量。第二 ,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是否一定。师 :根据刚才的总结 ,你能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  相似文献   

2.
一,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3.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还记得什么是正比例吗?生:两个量相除,如果除的结果是一个定值,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8.
<正>"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课堂教学中,我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教学和思考分享如下。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片断: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生1:速度和时间。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谁能很快判断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自由表达(重点说明判断的依据)。师:我们曾经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简单地说,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积一定成反比例。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幻灯片1),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出示活动要求幻灯片2)  相似文献   

10.
1.正比例和反比例(1)变化的量:你一定发现了行驶中的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问的增长而增长。这里的路程和时间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是相互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查云全 《云南教育》2015,(Z1):48-5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9、40页。设计理念: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建构过程,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关联"1.导入。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二册正比例应用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比例”教学设计与评析胡金婵执教王玉敏评析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2.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3.会用yx=k(一定)概括数量关系。4.会判断两种量...  相似文献   

14.
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一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判断必错无疑。例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吗?有些同学由于受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的影响,马上联想到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也越大。而不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为定值,于是立即下结论: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事实上这个结论是错的。虽然面积随着它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还要看它的比值是否为定值。因为圆面积半径=πr2r=πr,当r变化时,πr也随着变化,所以πr不是一个定量。由此可知,圆的面…  相似文献   

15.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16.
如何测树高     
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要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首先要掌握正比例的知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7.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比例意义"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P62--63)的内容,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减少了语言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  相似文献   

19.
<正>平常我们在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时,会想到以题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但设计怎样的题组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下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变化结构,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们针对这节综合练习课做了实践研究。一、揭示数量关系,勾起概念回忆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68页例6,是比较复杂的正比例应用题。该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而,引导学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并正确找出隐含的相对应的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关键。一、主要教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问题,在探讨中自己解决问题。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