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连明德 《兰台世界》2023,(10):109-112
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和企业记忆建设相辅相成,企业记忆是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在动力,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展示、传承和弘扬企业记忆。结合当前企业和社会发展情况,需要从聚焦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编研效率、充分开发集体智慧、丰富编研成果表现形式、注重与用户互动交流五个方面来提升企业档案编研工作质量,为企业记忆建设工程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档案编研的过程就是编研人员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原则,从档案馆藏中筛选"原料",建构城市记忆的过程.以建构城市记忆为价值取向的档案编研工作应当遵循集体性、原真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编研原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档案编研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进而论述了城市记忆工程"为档案编研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并就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真实写照。举办档案展览。就是挖掘档案馆藏,揭示档案内容,传播人类文明,弘扬先进文化。本文以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展览为例.对档案展览的特点及社会效应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档案文化是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对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档案资源进行解读、编研而升华出的档案成果。伴随着记忆工程在档案管理领域中的渗透发展,档案记忆逐步成为研究档案文化的全新视角。在城市档案管理中,档案记忆承载城市的文化,通过文化同构等方式为城市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档案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传承,档案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开展传统村落档案利用是传统村落档案建构的终极目的。目前传统村落档案社会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档案编研、村史编修、乡村记忆展演。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档案编研主体和成果类型单一,影响面窄;村史编修覆盖面和多样性不足;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同质化、展演内容浅表化、展演场所空洞化问题突出。其突破路径如下:开展大协同、大格局和全媒体开发的档案编研新探索;以村史编修促乡土文化复兴,将其作为传统村落档案利用的主阵地;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力求生动,内容力求独特,深度力求拓展,场所力避空洞。  相似文献   

7.
一、档案编研 1、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系统、广泛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编研工作,才能通过主动提供档案的编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地方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沈阳工程学院档案工作为例,从学校档案见证学校的发展历史、汇集档案编研精品丰富学校档案内涵、提升档案工作保存学校历史记忆三个方面入手,对学院如何开展档案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忻  房小可  孙鸣蕾 《山西档案》2021,(1):80-87,79
【目的/意义】目前针对社会记忆构建的具体方法较少,尚不足以揭示红色记忆中的细粒度关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主题挖掘方法可以挖掘红色档案编研成果中的细粒度关系,有利于红色记忆的重构并对社会记忆构建方法实现有效补充。【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档案编研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预处理;立足于语义层面及主题层面,通过LDA模型对其展示成果中的五个红色篇章分别深入进行主题挖掘;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及主题相似度计算的方法抽取其概念、关系与属性,最后构建篇章本体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文章利用主题模型对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进行细粒度挖掘,进而进行本体构建,从而体现其中细粒度关联,实现社会记忆构建,力求实现记忆的映射和更好的呈现以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社会记忆理论,阐释档案编研的社会记忆属性,并探讨其记忆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雁 《兰台世界》2013,(5):15-16
档案记忆观已成为档案界观察档案现象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档案工作者视野出发,提出了征集实物档案、利用基建档案、采集学籍图文、挖掘人物档案、启动口述档案、开展档案编研等六个方面建构高校记忆工程的建议并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威海从明代设卫、清末建海军、甲午海战、英租威海卫,到民国中央直辖特区,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因种种原因,承载这些记忆的原始档案几乎流失殆尽。为查找散失、填补断代,威海市档案局于1996年起,实施了流失海外档案文化遗产搜集抢救工程,形成了历史、现行两手并抓,文书、实物多载体并重,国际、国内双管齐下的全方位资源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校档案编研是将馆藏档案资源深度发掘为校园文化的过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精神,做好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因为档案编研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档案本身就是历史事件记录的文化载体,所以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编研手段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才能深度发掘和开发档案文化[1]78资源,多、快、好、省地产出更多的档案文化产品,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夯实校园文化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光阴如锉.细磨无声.回顾几十年前档案编研工作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可谓艰难之极.让人感慨万千。胡锦涛曾说:“档案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为了使档案记录在构建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事业在新老更替、发展转型等过程中正面临着“失忆”威胁.航天档案部门作为核心历史记录的保管者,应肩负航天记忆建构、维系和传承的使命.启动航天记忆专项工程,收集和编研航天型号任务、重大项目、重大经营决策、名人名家、传统特色活动及组织沿革、建筑、基地等方面的文件、照片、录像、实物、手稿等,打造“立体”航天记忆,加强航天记忆资源开发,增加航天人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记忆的观点出发,阐释高校档案和高校文化的紧密联系,从文化体现、文化糅合、文化自觉三个递进层次,演绎在高校记忆的建构和展演进程中,高校档案从参与校园文化开发,到主动挖掘校园文化核心,再到推进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的嬗变过程,为新时期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强化和高校档案编研利用工作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照片档案形成与类型的分析,论述了历史潮流照片档案在历史记忆与再现历史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并对如何充分发挥照片档案记忆历史、再现历史的功能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档案文献编研成果展现贵州文化,保存贵州社会记忆。通过梳理贵州省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现状,分析档案文献编研主体、档案文献编研客体、档案文献编研选题、档案文献编辑及档案文献出版,对贵州省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优化贵州档案文献编研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董琳 《兰台内外》2023,(35):73-75
文章通过简述档案编研发展历史,分析其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优秀档案编研产品,旨在汲取智慧力量,唤醒集体记忆,发挥档案特色优势资源,顺应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提升档案编研产品的服务价值,让档案作证、文物说话及历史发声,全力推进档案编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推动档案文化成果社会化发展,让档案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