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祭祀活动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国的祭祀活动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时间上看有的固定日期,有的则不固定日期;从空间上看,有的在城市或重要的遗址中,有的在家庙,有的则在乡村或神灵活生地;从规模上看,有国家主导的王室祭祀,也有民间家庙祭和灵物祭;从祭祀的目的看,王室祭祀重视政治权威,民间家庙祭祀重视血缘秩序,普遍存在的灵物祭祀强调区域性的消灾保平安功能。  相似文献   

2.
西欧封建国家与古典时代的城邦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欧封建国家,法律是国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国王立法,且受法律制约;国王逐渐成为一个世俗统治者,而且王权力量不断增强;西欧封建国家,王室婚姻、王位继承对王权影响重大,甚至会导致内乱或对外战争;西欧封建时期,国家的地域实体性特征凸显,但其疆域有很大伸缩性。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东巴教的原始祭祀文化,体现了纳西初民对神坛祭祀的宗旨。祭祀仪轨的演变过程里,还债意识观念贯穿其始末。起始是以施药医治神灵伤残为内容的祭祀仪礼;后演绎到以舞蹈和诵词悦神与斥神的祭祀文化;后又演绎到宰杀动物作牺牲祈神送鬼的祭祀文化;当东巴教受到佛、道教影响后,才出现放生或象征性牺牲替身的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唐代开始,池神列入国家祀典,历代不断敕封。池神庙祭祀主要由运司官员主持。清初“畦归商种”后,商人掌握整个盐池的生产经营权,商人群体在修庙等事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与盐政制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运司不再参与池盐生产,而商人则在食盐生产中占主导,因之更加关心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池庙事务,更多地参与到池神庙的祭祀捐修中。从池神信仰的变迁中能够看出官商角色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6.
印度神话中梵天的形象与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其演变轨迹反映了印度宗教的发展变化与古印度人的宗教和哲学思索。创造神梵天在早期婆罗门教中成为至尊的主神,反映了婆罗门教时期印度人对宇宙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哲学思考。梵天创世神话演变为摩奴参与创世的神话是北印度神化婆罗门的历史反映。梵天的虚化与其固有的神性有关,也是列国时代英雄崇拜取代婆罗门祭祀崇拜的反映。随着偶像崇拜的印度教取代祭祀崇拜的婆罗门教,祭祀神的代表梵天失去了其主神的地位,神性被虚化了。  相似文献   

7.
《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雒三桂一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时刻和目的有各种各样,祭祀占据着远古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进入阶...  相似文献   

8.
中国志怪小说中反映的城隍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土地神崇拜。远在周代,水庸(城隍土地)就已列入岁末蜡祭的大典之中。三国时期,城隍开始向人格神转变,并广泛流行于江南。唐朝时,城隍信仰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宋初,城隍祭祀被正式纳入国家官方祭祀大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更是吸收佛教地狱审判、赏善罚恶的观念,城隍自此后不仅是城市的保护神,而且成为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的司法神。  相似文献   

9.
中山国王权是战国王权专制的一个缩影.中山国王的权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祭祀诸方面均有所体现,中山王权的专制集权性丝毫不逊于同时期的中原各强国.  相似文献   

10.
《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古代祭祀尧舜分祖先祭祀、天帝祭祀、帝王祭祀和圣师祭祀四种类型。不同时期,古代祭祀尧舜有不同特点。古代祭祀尧舜活动主要由国家举行,国家制定了祭祀尧舜的有关礼仪,属于国家祭典性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行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剧情情境中的作用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有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征后的客居生存性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14.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京府作为中央机构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与一般地方政府不同,在对外事务中充当国家外交机关及事务助手的角色,从后勤供给到安全保障,乃至外交接待等各项事务和活动,全面地参与到国家的对外事务当中,在国家的对外事务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民间崇拜中历史悠久的神灵之一。20世纪以来,三山国王崇拜已被海峡两岸民众视为两岸同根同源的象征。关于三山国王崇拜的性质,史学界久有争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以下五种观点:一、山神崇拜;二、社神崇拜;三、山神崇拜与社神崇拜两种性质兼有;四、英雄圣贤崇拜;五、祖宗崇拜。通过对以上五种观点的辨析,粤东三山国王崇拜应是一种以山神崇拜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的社神崇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参与,一般是指政府之外的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地试图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等产生影响的社会行为。"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参与正在和理应实现如下现代化转向:在主体上,从人民当家演化为公众参与;在理念上,从义务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在内容上,从国家事务拓展到社会事务;在视域上,从现实生活延伸至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清代各会馆、公所组织中普遍存在祭神活动,其主要特征为:近一半的会馆、公所有祭祀关公的内容;某些会馆奉祭天妃或原籍地方神;公所分别崇祀各自的行业神;近三分之一的会馆、公所有多神共祭的现象。清代会馆、公所通过祭神以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祈盼神灵保佑其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  相似文献   

19.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九歌·少司命》的内涵,古来训释甚众。少司命神的职司较最古老的神祇各司一职已有所发展。如《楚辞》里常见的丰隆,即兼雨、雷、云神于一身。在原始《九歌》内,少司命神很可能具有战神或准战神的身分。《九歌》本来是祭祀战神的巫歌巫舞;少司命神厕身《九歌》诸神的行列,必与战神存在难解难分的因缘。上古人祭祀战神,主观愿望自然是祈求战神佑助战争奏捷。神的出现序列是自然神最先登场(原始人“万物有灵论”的反映);图腾神联袂而至(“图腾崇拜”的反映);宗祖神接踵而来(祭祀宗祖的反映)战神较“抽象”,部落中冲突频繁,方有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