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思考“经济决定道德”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问题,探讨决定道德行为的因素,分析人的伦理行为为产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调和突出信条、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影响和决定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尤其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伦理行为是受利害人已意识支配的行为,因而分为利人、利已、害人、害已四类。然而,伦理行为又由伦理行为目的与伦理行为手段构成,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16种伦理行为,并可以归结为6大类型: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人(包括目的害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已(包括目的害已4种行为)、单纯利已(包括目的利已而手段利已和害已2种行为)、为已利他(即目的利已、手段利他的行为)、损人利已(即目的利已、手段损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非伦理行为是指不符合公平正义或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高校教师的非伦理行为包括教学非伦理行为和科研腐败行为。调查显示,教师过于注重科研会导致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收益预期过高也会带来科研腐败行为。基于教师科研能力的差异,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决策博弈可以分为能力"双低"模式、能力"双高"模式和能力"低—高"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三种能力模式中,科研预期收益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教师教育侧重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了专业伦理教育,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伦理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学教师的调查访谈揭示了教师教学行为伦理缺失的诸种表现,并提出了从"专断"转向"平等"、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分数"本位转向"多元发展"本位、从"控制"导向转向以"人性化"为依归的消解策略.  相似文献   

5.
闲暇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道德伦理约束下的行为具有从闲暇中获益的根本规定性。人是有限理性人和完全社会人的合二为一的闲暇主体,在道德伦理所具有的无形力量的牵引下,利己与利他既是闲暇行为趋向的结果,也是闲暇行为不可能背离的内在秩序法则。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的反抗行为越来越多。反抗行为似乎与人的天性有关,心理学与社会学也可以为教育中的反抗行为提供一些分析的视角,但从最根本处来说,教育中的反抗行为与教育实践具有的"守旧"性格有紧密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是一种具有"传承性"的行为,这是教育的"先天"特点,正是这个导致了教育的"守旧"取向。因为"守旧",所以反对"偏离",然而教育又要启迪智慧,促进人成长,所以"鼓励创新"。在新的环境下,这一矛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证券市场道德失范行为可能发生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甚至是证券市场监管者。我国证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但是速度飞快,证券市场中法律、教育、监管等措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此大市场中的各种道德失范行为正由于其内在的隐蔽性决定其不可能轻易暴露出来,但是这些道德失范行为所含有的负外部性特点决定了证券市场中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必定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而危害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在治理方面需要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同防范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本文主要论述了证券市场的基石之一上市公司,以其为主体分析其可能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者采取的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是有理由的。"为了学生好"就是一种常见的理由。因为常见,所以是个很好的话题,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从这个话题开始,我们对教育行为的理由会产生很多的思考与关切,并且由此对教育行为本身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下面三个视角尤为重要。一、伦理的视角"伦理"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者给出的"理由"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与行为的"动机"有关。任何教育行为都有相应的动机。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教育行为不是无条件反射。打喷嚏、眨眼睛之类的行为没有什么动机,因为它们是无  相似文献   

9.
引咎辞职制虽然是一种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伦理,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其行为过程蕴含并体现了公正性、效率性、民主性、服务性等道德精神。这几种道德精神体现了权力与利益复杂关系在引咎辞职行为中的价值诉求,是由引咎辞职行为的公共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人的发展、生命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呼唤润泽型课堂的建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人性是自然人、理性人、道德人、艺术人,本文是从课堂教学行为细节来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伦理精神,并分析了隐藏在不同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最后得出启示,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细节中“善”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