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珍邮     
立健 《上海集邮》2002,(6):45-46
湖南王新生问 常在各种邮刊邮报上看到“珍邮”两字,我知道中国邮票中确实有很多珍邮,有些还是世界级的,但我只集新中国邮票,故很想了解新中国邮票中哪些才算得上是珍邮。 答 在答复这个问题前,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珍邮(或称“珍品”),大多数集邮者认为珍邮就是价格特高的邮票,这种看法虽不算错,但不够全面。人们  相似文献   

2.
外语能力与外邮收集 掌握外语是外邮收集的优越条件,但收集外邮并非一定要具备高超的外语能力。在我国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但外票上的文字并不都是英文,如非洲国家邮票大多使用法文,大部分南美洲国家邮票使用西班牙文,不少阿拉伯国家邮票上的阿拉伯文,以及俄罗斯邮票上的俄文、希腊邮票上的希腊文。就说票面铭记也并不都源自英文,如瑞士邮票的"HELVETIA",奥地利邮票的"OSTERREICH",波兰邮票的"POLSKA",瑞典邮票的"SVERIGE",挪威邮票的"NORGE"。  相似文献   

3.
收购"老人头"百年前中国早期的报纸集邮广告,称收购邮票为"收购老人头"。因为外国古典邮票上,大多为帝王肖像,而集邮活动发端于旅华的洋人,"老人头"的说法,颇为通俗而形象。除了少量的珍邮与变体票,"老人头"很枯燥、很单调,集邮者如何获取欣赏的快乐呢?邮票尊为"国家的名片",肖像设计的规范很严格,风格就难免拘谨。在浩如烟海的普票里,乔治五世在位时的肖像邮票,特别值得注意。为什么?因为乔治五世是集邮家,自然最重视邮票的设计与印刷。他自己的"光辉形象",是不惜工本要加以维护的。老头儿谈不上漂亮,胡子拉渣,还有点秃顶。他的侧面像在英  相似文献   

4.
令世人瞩目的中国2009世界邮展已经落下帷幕。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和英国王室提供的珍邮精品,让观众大开眼界。在珍邮馆展出的珍品,成为本次邮展最大的亮点。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是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绿衣红娘"竖双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双连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连以及"牡丹"邮票原图。  相似文献   

5.
正邮票设计错误,早即有之。有的还因此成为世界级珍贵邮票,令人向往不已。而一些票中票的主图,也会发生错误,本来是想将本国的首枚邮票或早期邮票、别国的"世界珍邮"再次展示在票中票里,可有时恰恰相反,票中票的主图不仅成不了票中珍邮,反而因缺乏邮票基本知识或一时疏忽而成为了笑柄。我们知道,1840年印制黑便士邮票整版枚数是240枚,横12枚,竖20  相似文献   

6.
1840年罗兰·希尔倡议发行了世界第一枚邮票。邮 票图案是采用雕刻家威廉·威斯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837即位时制作的纪念章为图案。比利时王国1849年 发行第一批普通邮票,票面未印国名,只印法文邮政标 记,主图是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像,国王胸前佩戴一枚大 奖章,通称"大奖章邮票",是比利时早期邮票中的珍 品。这些都说明,邮票从它脱胎的那一天起,就与徽章  相似文献   

7.
台湾《联合报》自1959年元旦起,在《万象》副刊上开辟"珍邮漫话"专栏,由刘能超主笔。专栏文章介绍名家集藏、前人经验、邮坛掌故、珍邮源流及中国邮票在世界邮坛的地位等。因作者收集  相似文献   

8.
英国 点击鼠标饱览世界珍邮今年3月31日大英图书馆宣布,只要你点击鼠标便可以饱览世界上最珍贵最吸引人的邮票。这个网页的名称叫《收集英国·收藏·集邮》,网址为:http://www.col-lectbritain.cn.uk/collections/philatelic/。该网站上有80枚珍邮的资料,大多数珍邮为著名的塔普林邮集中的藏品,邮票图案十分清晰。珍邮资料详实,对著名珍邮的易  相似文献   

9.
奥运、"福娃",恐怕是时下国人最关注的话题。以"福娃"为主题的奥运邮票更是邮人的宠儿。然而,是否所有的奥运吉祥物都有幸走进邮票?它们有着怎样的魅力与故事?  相似文献   

10.
无面值邮票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10):19-19
面值,是邮票的三大要素之一。但是,有的邮票没有印邮资面值,而印有邮件种类名称或代表特定面值的字母(或字),这些邮票都被人们称之为无面值邮票。如集邮十分熟悉的我国区票中的珍邮——“稿”字邮票,就属于无面值邮票。  相似文献   

11.
雨墨 《收藏界》2012,(5):120
首批推出的《中国邮票全集(19$5一2010)》在中国邮票博物馆止式发行【《中国邮票全集》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发行和未发行的邮票实物,全部收集整理按年代没计分批推出。全集计划按年代由近及远分别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1985--2010、1974-1984, 1967-1973, l966-1949",总计h0余册。全集将包含所有新中国珍邮,其中"大一片红"、"小一片红"、"蓝军邮"等邮票目前市场价值已经达到数百万元。]将结集发行创多项之最近日记者在中国邮票博物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项整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邮票品种的浩大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世界第一珍邮——英属圭亚那洋红1分票已于2021年6月8日在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最终以830多万美元成交,虽然它比七年前拍出的948万美元要低,但它仍然是世界珍邮最高成交价的纪录保持者。通过电话竞标购得这枚邮票的是英国邮商和集邮出版商斯坦利·吉本斯。令人们意外的是,吉本斯并不打算独占这枚邮票,而是要把邮票的所有权分售给公众,这在集邮史上是一个没有前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14,(11):84-84
正邮海茫茫,开此小小窗口,管中窥豹,一览"天下"。"天下"栏目以介绍外邮及港澳台邮票的相关文章为主,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放眼世界的渠道。为更好地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邮中"天下",现特面向全国征稿。稿件要求:一、与外邮及港澳台邮票相关的各种文章,记叙、游记、人物皆可,内容要有新意、有趣味。  相似文献   

14.
冯清海 《集邮博览》2014,(10):50-50
正提到我国的珍邮,大家立刻就会想到"祖国山河一片红"、"全面胜利"和"大蓝天"等未正式发行的邮票,这些都是集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难见其芳容的稀有珍品。然而,在新中国早期发行的首日封中,也有一枚未正式发行的封—"纪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小全张首日封(见图),其存世量同样十分稀少,且还不被认知。最近,我在整理收藏的新中国早期首日封版别时,又一次将它拿出来端详、研究。欣赏之余,很想把这枚难得一见的未发行首日封介绍给广大邮友,供集邮爱好者收藏时参照。  相似文献   

15.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16.
集邮界人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英国1840年5月6日发行的“黑便士”邮票;中国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大清时期发行的“大龙”邮票,那么,法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是什么?人们就知之甚少了。近日,笔者见到一枚“纪念法国第一套邮票(也是世界珍邮之一的“谷物女神”邮票)发行150周年“大铜章(见图1)。这枚大铜章除雕刻做工精美外,最惹眼、最使人感兴趣的是:大铜章上的邮票叠加图。作为集邮和收集纪念大铜章的爱好者,好奇促使我寻根究底。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第一套邮  相似文献   

17.
金泽 《上海集邮》2009,(8):27-28
珍罕邮票(品)始终有着眼球效应,本刊从这期起在“放眼世界”栏特辟“珍邮撷锦”专栏,并邀请金泽先生撰写,每期有选择地报道各国珍邮拍卖信息,同时扼要地介绍它们的历史渊源和收藏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张超华 《集邮博览》2011,(12):12-12
2011年11月11日至15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珍品亮相第27届亚洲无锡邮展。AEp花原票横4连、“费拉尔手稿”、“宫门倒”邮票、“大片红”印样4方连、“小片红”9连票以及T46庚申年邮票原图等馆藏珍品是首次对外展示。这些珍邮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关注,直到最后一天闭馆,还有观众恋恋不舍,几经劝说才肯离去。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1月5日是生肖邮票首发的日子,多年养成的习惯使然,让这天成为了集邮者们忙碌而欣喜的"节日"。一大早,全国各地的邮友就开始奔赴"战场",排队、购邮、盖戳、实寄……忙得不亦乐乎,有人还要"转战"几处,连续"作战"。各地邮政部门也都铆足了劲儿,各种创意、各种巧思、各种奇招,让生肖邮票的发行一年比一年精彩,成了每年集邮圈的"开年大戏"。今年也不例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乙未年》特种邮票是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这更  相似文献   

20.
论"集邮"     
什么是"集邮",这是一个似乎 十分简单但又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1840年,英国邮政发行了世界上第 一枚"黑便士"邮票,随之出现了收 藏这种邮票的集"邮"者。可以这样 说,邮票与集邮同时诞生。一百年 来,人们不断以自己的感受,描述着 "集邮",丰富着"集邮"。 英王乔治五世曾这样描述集 邮:集邮是王者的癖好,也是癖好之 王。这句名言至今影响着集邮界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