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最广泛的德育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重视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的合作力。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不仅是我国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而且还是一位道德教育家,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道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理论中,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体系。晏阳初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以"教人做人"为核心、以"家庭、社会、学校"三大方式并存为实施办法、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为精髓,文章通过对晏阳初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探究为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多种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爱国主义是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献身“四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根本措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的永恒主题.不仅“中国史”,一部“世界史”同样蕴涵着丰富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应该努力挖掘,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董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143-144,F0003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内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高校提高人才素质至关重要.该文在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与挑战,并借鉴国外经验与方法,提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我国诸多有识之士积极引进并传播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代表人物之一.蔡元培身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五育并举”新教育方针.他主张公民道德教育为“五育”的核心,并对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地位、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想把道德建设看作是一种个体行为,且有治国安邦的功效。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的规范作用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三观”、“诚信”、“三德”、“职工”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校红色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道德建设及党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拓宽教育的时空领域、组织红色理论社团、开展红色旅游及与高校各项创建活动相结合等一系列途径进行高校红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价值体系随之崩溃,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在俄罗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贬值,公民道德基础被破坏,国民的整体素质下降,国家安全面临潜在的威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复兴大业的基础,建立健全的、现实可行的青年一代社会化机制势在必行,其中重构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思想教育体系尤为迫切和重要.与前苏联的思想教育体系相比,新的体系在内容上更为科学和完善,在形式和方法上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思想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分析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整合方法,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把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课程中,以培养爱祖国、立忠诚、讲诚信、有责任、重信念、有担当、有能力的综合型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道德教育与“以德治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还要确立“以德治教”的思想。一、多元趋势下必须坚持一元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由于各级领导及广大教师的努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可喜的进步。在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