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邮趣》杂志2002年12月号消息,我国集邮界的老朋友、日本集邮家阿部达也于11月3日由日本邮趣协会选定为第23届中岛健藏·水原明窗纪念奖获得者。 阿部达也生于1925年,1964年加入日本邮趣协会,  相似文献   

2.
去年,《上海集邮》第5期刊出笔者对湘鄂西1分票的讨论文章后,接到编辑部介绍一位老集邮家来函,还赠给笔者两张彩色照片。其一即此“1分封”(图1),另一是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第七区工赈局缄封(以下简称“工赈封”,图2)。老集邮家在信中介绍了此封的出处(出自辛普森爵士的孙女,详见本刊1987年第3期)和当年的成交情况(为一位日本区票名家购得,价  相似文献   

3.
难忘沈曾华     
沈曾华是一位德高望重、蜚声我国邮坛的集邮家。 2006年4月23日受人爱戴的沈老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集邮界的重大损失。广大集邮爱好者又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日本集邮家古庄昭夫金奖邮集《中国解放区邮票(1930—1950)》最后一次亮相,是2001年11月24日,香港,君悦酒店。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28日是日本著名集邮家、日本邮趣协会理事长水原明窗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1993年12月14日,我收到日本邮趣协会寄来的讣告。依据水原先生的遗嘱,讣告是他去世后十天寄出的。  相似文献   

6.
1963年元旦,集邮家周贻白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的集邮家张珩。 张珩是一位有名气的解放区邮票收藏家。他在文化部工作,是文物处的副处长,同时还兼任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他平时工作比较忙,难以抽空照料自己的邮票。周贻白把我介绍给张珩的目的就是让我帮张珩整理邮票。  相似文献   

7.
噩悉传来,得知美籍华人集邮家倪宣祥先生不幸于1998年5月4日逝世。老成凋谢,从此著名华人集邮家又少一位。 他原籍浙江省杭州市,童年先后进入蕙兰幼儿园和蕙兰小学,他和另一位后来亦为华邮名家的陈志川(1915—1975)长期同班,  相似文献   

8.
更正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达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4,(4):1-1
纪念水原 已故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是我国集邮界的老朋友。尤其在我国集邮复苏之初,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前后,他同上海集邮界的接触特别密切,本刊最初的四期就有三期反映这些往事。他在1993年去世后,日本邮趣协会及其哲嗣落合宙一先生仍同上海集邮界的水原故旧保持友好的交往,互致问候,并每年寄来新版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集邮家克里夫顿·阿姆斯特朗·豪斯(1873—1936,图1)主要收集加拿大、朝鲜、日本等国邮票。他在邮刊发表文章,还出版集邮专著。1911年在波士顿出版的《加拿大:邮票与邮政用品》,是他享有盛名的经典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加拿大邮票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是当时美国集邮界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1910年8月起,他成为美国集邮协会(APS)会刊《美国集邮家》主编,并经常发表自撰的研究性邮文。  相似文献   

11.
中国集邮家、原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员李东立先生因病于2001年12月6日在澳大利亚悉尼逝世,终年48岁。他是病故葬在这片新大陆土地上的第一位中国集邮家,其墓地在悉尼市东南郊著名公众墓园中绿草如茵的山顶最高处,一块天然巨石的墓碑上用中文楷体刻着“李东立”的名字,庄重大方。本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的集邮人数减少了许多。据报载2000年至2002年8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仅会员就减少了70万。会员少了,但“集邮家”和“专家”却多了起来。在与集邮界的朋友谈及此事时,多少能听到一些议论,他们对集邮家称谓的随意性和“专家”的泛滥颇有微词。凭心而论,真正的集邮家和专家多了不是什么坏事,多几个沈曾华、李曙光这样的集邮家,那是中国集邮的福气。因为他们的出现对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一位邮友转让给我两本首日封邮册。里面的首日封,大都是未经过实寄的,唯独有一套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纪念封,不仅是实寄封,且是我国集邮家钟笑炉先生寄给朋友的(如图)。正是因为这套封,我才愿意花不低的价格将邮册买下。随后,把此套纪念封交给一位邮友鉴赏,他过目后说了一句"无落地戳,有点问  相似文献   

14.
由著名集邮作家李毅民编著的《集邮家的足迹》一书,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性的著作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以集邮交流、研究著述、参展夺奖等活动为主线,记述了14位著名集邮家的集邮经历、业绩和成功经验;讴歌了中国三代集邮家爱国奉献、勤  相似文献   

15.
2015年3月8日,适逢"灵璧石—庆云峰"退思园双联普通邮资明信片在同里古镇首发,我特意将珍藏的多枚1995年吴江邮电局发行的退思园明信片贴上邮票,盖上了两枚活动当天的纪念邮戳。细细欣赏之下,忽然感觉只在明信片上贴上邮票、盖上纪念邮戳,对于展现世界文化遗产风光的明信片而言,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东西。想着想着,我猛然想到,来过同里退思园的集邮家不计其数,何不请其中的一位集邮家给我签名呢!于是,我第一个想到了与我有交往的老集邮家唐无忌先生。那是1983年10月,当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应该是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邮》2000,(3):4-4
1月18日,记者会见了随团旅游苏州、途经上海的日本集邮家伊藤丰明先生和夫人。家居名古屋市的伊藤先生现已七一高龄,早年收集日本邮品,但成绩不大。1994年起对新中国早期邮政史发生兴趣,自从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这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美国专题集邮协会1999年版的会员名录中,德拉马先生与我同被列在“专题信息服务”的“贝多芬”一项内。我得知后立马给他去信,希望了解他贝多芬邮集的情况。二个星期后,我就收到了他的热情回信,  相似文献   

18.
国际集邮联合会(FIP)自1926年6月18日在巴黎创建以来,迄今共有13位著名集邮家出任这个组织的主席一职,但是,我们目前能在邮票上见到他们形象者仅3位。第一位出现于邮票上的FIP主席,是第9任德奥基·南丹·加迪亚(Deoki Nandan Jatia,1930—2000)。就在2000  相似文献   

19.
邵林 《上海集邮》2004,(10):6-7
张包平之(1914—2002)女,祖籍安徽,生于杭州。我国的早期集邮界,明显地阳盛阴衰,新光邮票会的女性会员不足男会员的五十分之一。梳理中国集邮史,界定“第一代”集邮家颇费斟酌,或以辛亥革命划线,或以神州邮票会划线,莫衷一是。然而第一代的女集邮家,推举张包平之为代表,却是没有争议的。 张包平之有缘于集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她的长兄是新光邮票会的主要创始人张包子俊,新光的会址就设在杭州严衙弄张包家。张包子俊是一位天生喜欢  相似文献   

20.
与集邮家聊天不但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而且也是一种享受。由于工作性质所定,我经常与一些老集邮家打交道,这里包括已经故去和健在的。沈曾华先生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集邮家之一,一方面他的邮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邮展中获奖最高的,其次,作为一名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没有一点儿“官气”,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