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熙琳 《集邮博览》2008,(10):53-53
北京奥运会和奥博会开幕以后,我的一个在北京的学生,从奥博会上给我寄来奥运会和奥博会开幕邮品。其中有一枚在奥博会上买到的贴有联合国邮票的,我国为奥运会开幕发行的"国家体育场"异形明信片(图1)。明信片上面贴用的是一枚联合国最近发行的激光镭射立体邮票,邮票以联合国大厦为主图,以最新科技印刷。  相似文献   

2.
傅骥 《集邮博览》2009,(1):39-40
2005年,我从北京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沈曾华收藏"拍卖会上拍到了存世仅一件的江西"鹰潭加盖"邮票的实寄封(见右图),邮友们称赞我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邮集"又加1分"了。传统邮集注重邮票的收集齐全,"鹰潭加盖"邮票是中南解放区邮票中  相似文献   

3.
毕晓光 《集邮博览》2010,(10):68-69
我是从十几岁开始接触邮票的,那时刚上初中一年级,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同学在那里摆弄一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上面印着非常漂亮的图画,我就凑过去看。他告诉我说:"这就是邮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邮票"这个非常陌生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中国邮政于2012年11月8日发行纪念邮票一套两枚和小型张一枚。我是一个手绘纪念封和纪念戳设计爱好者,多年来先后设计绘制了不少有关党建题材的。"十八大"召开前,我在《集邮博览》上看到邮票和小型张的图稿,于是动手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手绘封和纪念戳,分别与两枚邮票及小型张的主题内涵和画面相匹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十八大"手绘封系列。手绘封绘制完成后,我赶在大会召开前寄给北京的邮友,  相似文献   

5.
李军 《集邮博览》2008,(11):60-62
我收集矿物宝石专题邮票多年,每年都将收集到的邮票做一个小小的汇总。在依例对2007年的矿物宝石邮票作"总结报告"时,我发现,比之2006年,2007年可谓"减产"的一年。2007年世界上有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矿物宝石专题邮票和与之密切相关题材的邮票共11套26枚,其中包括邮票16  相似文献   

6.
张益茂 《集邮博览》2009,(11):38-39
2009年8月13日,北京的天空,太阳火辣。时隔6年,我重新踏上了北京的旅途。北京的风景名胜到处都有,可是这一次,我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中国邮票博物馆。下午,我满怀憧憬地搭乘地铁,来到了建国门内大街。顶着烈日,风尘仆仆地走了一段路程,终于站在了贡院西街六号面前——这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看着博物馆干净整  相似文献   

7.
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喜爱集邮,那时家里经济状况不佳,就从亲友那儿搜集实寄信封,剪下邮票后小心地洗净胶水浆糊,晾干后夹在书本里压平,然后插入集邮册收藏起来。日积月累,藏品渐丰,有空时翻开邮册一页页地观看,那红红绿绿、美不胜收的炫丽邮票,带领我进入了由方寸纸片组成的浩瀚缤纷的艺术小世界,不仅让我增长见识,也陶冶了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从此,集邮就成为伴随我终生的业余爱好,邮票也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8.
快乐集邮     
我的集邮爱好起源于1947年。当时,我就读的北京四中有不少活动小组,我和同班好友王庆康参加了集邮小组。当时的集邮就是攒邮票。那时,西单的青年会(位置在现今灵境胡同西口中组部门口)和八面槽大街的教堂(现今的金帆音乐厅),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几个邮商,我们在那儿买邮票,并和邮友交换邮票。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学生,只能从午餐和零用钱上节  相似文献   

9.
    
"乐"是常用汉字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读音:le、yue,本文的"乐"指的是"快乐"的"乐",常用于形容喜欢、快活,如乐呵呵、乐观、其乐无穷……少年时,每逢收到大姐从北京寄回的家信都非常高兴,信封上美丽的邮票更让我乐不可支,就是这些旧邮票吸引我走上了集邮之路,至今已有60个年头。集邮让我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乐滋滋,同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国集邮界元老、甲戌邮票会创始人  相似文献   

10.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读小学时,远在上海的父亲每次来信或回家,总是寄上或带来一些邮票。由于记住了我国发行的"太平天国起义百年"邮票年代上的信息,我在历史考试时一下子就答上了"1851年",因为邮票是1951年发行的。那时正是举国上下高唱《莫斯科-北京》的中苏友好的热情岁  相似文献   

11.
赵岳 《集邮博览》2015,(1):10-11
12月6日深夜,我接到一位邮友从香港打来的电话,说北京的赵人龙先生过世了,这时从微信的朋友圈内我也看到了北京市东城区集邮协会和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联合发出的悼念文章。很快我的脑海中急速划过了几帧画面,转瞬间思绪也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那是2004年,嘉德秋拍在上海巡展。丁劲松先生打电话问我,下午有没有时间陪他去金茂大酒店看一个展览。记得是去"林崧邮品收藏"的预展现场看一枚邮票,  相似文献   

12.
把邮票当老伴在我的眼里,周紫枫对于集邮的痴迷"痴"到了"家"。他9岁起开始集邮,徜徉于方寸世界,乐此不疲,终生不辍。周紫枫50多岁丧偶,我们曾劝他找一个老伴,他说:"邮票就是我的老伴,我要与邮票相依相伴过一辈子。"他履行了这一宣言的承诺,对集邮一往情深,老而弥笃。他生前并未在国家级以上邮展获过金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集邮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上海不少邮政网点都张贴公告称,今年以来,本市多个邮政网点发现有用户使用假冒邮票交寄包裹,假冒的邮票多为高面值邮票,如1999—9"22届国际邮联"面值为5.4元的邮票等。据悉,有一个邮政窗口在一月内发现几十万元假邮票。据这些用户自称,"邮票"是从网上或邮市购得。为防止假冒邮票扰乱市场,确保邮件安全寄递,从2012年9月1日起,上海对国际及港澳台贴票包裹实行定点收寄。据了  相似文献   

14.
首日封情结     
我的两个女儿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国读书,她们现在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多年来,我和她们除了通信、电话联络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纽带维系在我和我的孙辈之间——这就是"首日封"了。什么是首日封?它是一种配合新邮票发行而专门设计、制作的纪念邮品,上面贴有新发行的邮票,盖有发行日的邮戳,印有与邮票相关的图案。  相似文献   

15.
翻回到历史的那一页,走近20世纪50年代,邮政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勤劳质朴,一丝不苟"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又重回我的面前。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友好走向高潮,中国人民邮政继1950年12月1日发行纪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后,又陆续于1953年10月5日发行纪20《伟大的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1954年11月7日发行纪28《北京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开幕纪念》邮票、1955年7月25日发行纪3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纪念》邮票,当时,我已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已将这些反映中苏友好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的邮市,在上世纪80年代,自发出现在邮票公司门前的马路边,当时被有关部门称之为“非法贩卖倒卖邮票”,多次邀集工商、公安部门拉网围堵,没收并处罚,成为“打不散的游击队”。1984年,以“仕女图”、“牡丹亭”为标志的优质票张,引发了第一次集邮热潮,马路市场逐渐转化为公园市场与市内市场,中国邮票堂而皇之出现炒作,炒邮成为炒股的预演,1988年6月,北京月坛公园邮票市场经营区开放,邮政有关“禁止在北京的任何地方进行非法交易邮票”的禁令解封。1989年2月10日,原邮电部等单位发布《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至此,集邮市场正式开放,受法律保护的邮商出现。  相似文献   

17.
真乎 假乎?     
正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枚实寄封(图1、2)时,立马蹦出一个十分俗气的词:扯淡!虽然我认同邮商"邮票是真邮票,邮戳也是真邮戳"的说辞,但是将民国邮票与解放区邮票混贴在同一枚信封上作邮资,这怎么可能呢?本来就对此封真伪犯嘀咕的邮商见我如此质疑,就更加没有底气。我也知假买假,权作趣味品将此封买下。尽管我以邮票发行政权的性质判定此封为假,但实事求是地说,仅凭这  相似文献   

18.
正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还记得买的第一套邮票吗?我小的时候喜欢画画。那时看到自家来信贴有好看的邮票,就把邮票剪下,经泡洗、晾干后夹在书里。现在回想起来,由于幼稚无知,毁掉了不少早期实寄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北京西单宏达小学读书。听一位同学说菜市场旁边有家邮票社卖旧邮票,我放学后就去看,记得当时买了几枚信销邮票。是什么票,我已经记不得了,花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我曾在《集邮博览》写过一篇有关"大邮票"的文章,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两年过去了,我觉得有必要再谈谈"大邮票"的问题。因为人们对大邮票的理解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当时写"西厢记大邮票"的本意有两个方面,一是告诉集邮者,大邮票的刷色、面值、志号、铭记、邮票用纸与其后发行的邮票一样,如图1西厢记大邮票。二是想给大邮票下个定义。大邮票和小邮票的设计图稿是一样的,采用的版别及邮票用纸也相同。如果用原设计图稿制版,但版别不一样,不管其规格有多大,也  相似文献   

20.
原艺珊 《集邮博览》2012,(12):26-27
设计《京剧净角》邮票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集邮总公司工作。2007年初发行《京剧生角》邮票,我和同事一起设计了一个本专题邮册,我负责邮册里的净角个性化邮票、旦角个性化邮票和《京剧经典剧目》纪念张本票的原画创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邮票编辑室主任王虎鸣,在总公司一位领导办公桌上见到了我画的那本纪念张本票,遂约我试试设计《京剧净角》邮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