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2.
[提示]所谓“文言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的句式跟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有明显不同的句式。主要有:(1)判断句式。其基本形式是:“……者,……也”,也可不用“者”,或不用“也”,或“者”、“也”都不用。副词“乃”、“则”、“皆”、“即”,动词“为”等也可表判断。(2)被动句式。它除了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被”表示被动外,还有几种表示被动的形式,如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加“见”;既用“于”,又用“见”;用“爱……于”;用“为……所”等。(3)倒装句式。它表现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结构后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一般常用介词“于”、“为”、“被”或动词前加“见”,谓语前加“所”,用“为……所…”作标志表被动。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标志,主语受动”的句子就叫做无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需仔细辨认。现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无标志被动句为例,谈谈辨认无标志被动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课,论述了文言里的被动句式,常用介同“于”来表示;也常在动词前面用“受”或者“见”.接着有这样一段话:“必须注意,‘见’还有另一种用法.‘冀君实或见恕也’,“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这就不是被动的用法(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无疑,“冀君实或见恕也”句里这个“见”字的用法,不是被动用法;然而是否“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呢?我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5.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6.
《搜神记》里的被动句共83例,分为六种形式:见字句、为字句、于字句、被字句、“为……所”式、受字句,其中“为……所”式最多,有36例。该书被动句有三个特点:用含有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的谓语动词带宾语,谓语动词有的是不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被动句较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现将常见文言被动句类型例解于下一、标志型古汉语中常用表被动的虚词作为被动句的标志。(一)单一标志。1.在动词前加“见”。  相似文献   

8.
我教被动句     
一说到被动句的教学,常见的方法是,向学生摆出古汉语中的被动格:“被”“为”“见”“受”“于(乎)”“见……于……”“为……所…”等。但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屋子已经打扫干净。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里的被动句共83例,分为六神形式:见字句、为字句、于字句、被字句、“为……所”式、受字句,其中。为……所”式最多,有36倒。该书被动句有三个特点:用含有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的谓语动词带宾语 谓语动词有的是不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0.
文言词句知识的灌输赖以文言课文的教学,而在文言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又总希望所讲的词句知识能够相对地集中,最好每教一篇课文就能解决一两个知识专题。于实践中察知:“扎根串联”一法尚为可取。“扎根”,即为立足一篇,攻其一点。《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诸多被动句,或为“‘见’+动词”式,或为“‘为’+动词”式,或为“‘被’+动词”式,或为“动词+‘于’”式,或为“‘为……所’+动词’式,或则什么表被动的词语都不用。一篇课文之中,被动句式如此之多,是集中进行文言句法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抓住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所谓被动句,就是说它的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可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这是第一种分法;一般的和特殊的,这是第二种分法;简单的和复杂的,这是第三种分法。有标志的被动句,如《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宠于卫君”,“见”和“于”就是一种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战国策·齐策》“今婴子逐,盼子必用”,“逐”是“被逐”。一般的被动句,可拿意义或被动标志为依据去识别,如前举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二例。特殊的被动句,如《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伐者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13.
解题宝典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文言固定句式五种。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几种类型。其中宾语前置句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的考试类型,其余倒装句型在实际考查中也有所涉及。被动句主要以"见""于""见……于""为""为……所"为标志。考试中考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对文意的理解就不够准确,翻译题就容易失分。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应熟知上述句式的特点,并能对其准确判断和具体翻译。从命题趋向看,高考对  相似文献   

14.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15.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句主语,或主谓词组主语。例如:(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般就是指被动句式。被动句式有一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三个典型的句式:"见……于"式、"为……所"式和"被+施(施事)+动"式。  相似文献   

17.
语法学界普遍认为:被动句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或受动者,而不是施事或施动者。可是,与主动句有零主语句一样,被动句同样有零主语句。因此,我认为,被动句就是用被动结构充当谓语或者谓语含有被动语义的句子。所谓被动结构,是由“被”、“为”、“所”、  相似文献   

18.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 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 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 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 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  相似文献   

19.
文言意动句的翻译,关键在于准确地译出表示主观感觉及心理活动的意动词。翻译由意动词构成的意动句,其基本格式是:“以+宾语+为+意动词”。然而“以……为……”毕竟是一种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式,用它来作为对意动句的理解、领会还可以,却不能用它来替代对意动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因为这种格式在有些情况下对意动句的翻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却无能为力。那么对文言意动句如何翻译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初中第二册《周处》)其中“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此注欠妥.“为乡里所患”是一个被动句.对于“为……所……”句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其中的“为”是介词,跟“所”字呼应,表被动,可译为“被”.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也指出,这种“为”和“所”结合起来,抵得上一个“被”字.因此,对文中“为乡里所患”这句话,也应作如是分析.这里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