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仓储目录是对开放仓储的描述说明和索引,是开放学术资源利用、发现、共享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OpenDOAR、ROAR、BASE等5个国际主流开放仓储目录的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在国际开放仓储目录建设方面,还存在仓储目录收录不够完整、目录元数据项不够丰富、目录更新时效性有待提高、揭示系统功能相对单一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开放仓储目录元数据整合研究,包括元数据描述规范设计、基于OAI协议和ETL工具收割元数据,使用数据清洗工具OpenRefine对元数据进行“形式去重”和OAI-Identify获取结果的“内容去重”,并建立对多源异构仓储目录进行匹配融合的方法路径,形成数据内容更丰富、数量更加全面的全球开放仓储目录GOAR核心集和扩展集。最后从建立动态更新融合机制、常态化监控机制和目录发布系统三方面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开放获取仓储目录中登记的195个资源环境学科领域的开放获取仓储从地区分布、语言分布、开放仓储类型、开源软件类型、资源数量、资源类型、互操作性和更新情况等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讨论该领域开放获取仓储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特征,揭示该领域开放获取仓储登记的开放学术资源现状,最后提出面向该领域开放学术资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锦宏  闫翔 《出版科学》2011,19(3):71-75
在分析开放获取学术资源集成动因的基础上,提出并详细探讨一次集成、二次集成和动态集成三种开放获取学术资源集成模式,并从开放获取学术资源集成数量、导航和链接、个性化服务和检索功能等方面讨论三种集成模式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用户视角和应用出发对资源发现系统与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两个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采用实验观察法,从界面友好性、资源类型及来源、检索功能、检索准确度、标示清晰度、电子资源检索访问、印刷型馆藏资源覆盖率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互动交流几个方面阐述两个系统的异同点;从用户层面对两者如何协同合作以有效提高用户体验给出建议,也为拟用资源发现系统替代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或准备引进资源发现系统的图书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开放存取资源的收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开放存取资源的收集途径、可用的检索工具、检索式的构造,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注册站点、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目录、利用可以检索开放存取资源的工具、利用综合性搜索引擎、利用开放存取项目站点以及利用免费资源评价与导航站点等。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对象,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从查找资料的目的、检索行为习惯与信息源评价三个方面,了解与剖析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行为,并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改进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图书馆目录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放获取资源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遴选采集符合本馆收藏范围的开放获取(OA)期刊,并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开展OA资源编目,以拓展馆藏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使其与图书馆订购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资源的统一组织和揭示,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完整、更连续的检索和获取服务。  相似文献   

8.
对GooghScholar、Scims和OAIster这3个综合性的开放存取资源搜索引擎的资源来源、检索功能、全文免费获取情况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其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主要论述了日本大学图书联合目录系统Webcat Plus的资源和功能特点,并着重对其联想检索方式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我国CALIS联合目录系统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开放获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质量问题对其广泛使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评价开放获取资源的质量是促进用户有效利用开放获取资源的关键。本文从开放获取的发展概况、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可采用的方法、考虑因素,并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为例对开放获取资源的质量评价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目前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指出开放获取资源的快速增长,需要图书馆具备新的资源建设服务能力。基于开放资源环境的虚拟馆藏建设策略,重新设计开放资源建设框架和工作流程,提出当前需要重点建设的三个方面:开放资源利用评价标准设计--遴选出高质量的开放资源;开放资源的合作和"获取"策略设计--保障开放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开放集成服务内容设计--提供开放服务。最后,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放资源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2.
特色文献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因资源、人力、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单体馆的特色文献工作开展不易。从特色文献联合目录建设入手,利用国际大型综合性、专题性联合目录获取特色资源线索,采用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并借鉴其功能和技术手段建设集查询、获取于一体的特色文献联合目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可复制的特色文献建设模式。文章以民国时期杭州地方文献整理实践为例,将资源收集需求与联合目录功能相结合,选择国内外合适的联合目录开展文献收集、整理工作,获取全球范围内民国时期杭州地方文献的分布线索及大量数字化原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和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建设特色文献联合目录,以促进特色文献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复合图书馆建设目标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初景利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54-57,127
指出复合图书馆的建设要确立三个目标:发挥图书馆空间效能、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基于资源集成与无缝存取的一站式服务。在发挥空间效能方面,主要是建立多功能信息中心;在资源体系方面,主要是构建印本资源、电子资源、开放获取资源和隐性网络资源互补的体系;在一站式服务方面,主要是提供开放链接、跨库检索、个性化定制、用户主导的馆际互借、自助等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介绍开放目录的发展概况,分析开放目录的特点,结合作者构建开放目录系统的实践,论述开放目录优化的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开发由众智向群智优化、信息资源组织向深层次优化、信息资源描述由单一模板向多模板优化、数据开放利用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优化、开放目录从综合性向专题性优化。  相似文献   

15.
孙茜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3):138-148
[目的/意义]对欧洲科研开放获取基础设施项目OpenAIRE进行研究,总结成功建设经验,为国内开放获取知识库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方法,对其建设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调研与分析,详细介绍其组织模式、数据源类型、互操作指导原则、数据模型、数据监管功能、检索功能、统计功能以及面向多方需求的服务功能。[结果/结论]认为其面向开放科学的内容建设模式,包括重视研究数据的开放、建设一个全球开放获取知识库合作网络平台,其支持开放获取政策执行与监管的服务功能以及自上而下、统一管理、分工合作、协同共建的管理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10个特征为依据,分析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985"高校图书馆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向下一代图书馆目录发展的状况,并对这些图书馆发展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水平进行评估与排名。指出资源发现系统较之OPAC更具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的特征,我国当前的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图书馆目录。一站式检索、拼写检查、相关度排序、相关资源推荐、用户参与、RSS是OPAC和资源发现系统较为缺乏的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研发、建设和实施,推动了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技术的飞跃性发展。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具有全媒体管理、全流程管理和全网域发现等特点;微服务架构通过统一的互操作标准,实现基于总线管理的多个不同功能模块的敏捷开发和更新;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资源发现系统可以更灵活地实现异构系统、图书馆知识库等多平台资源的发现和获取。本文设计构建了新一代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的架构,系统采用数据层、支撑层、接口层、应用层和门户层的五层架构设计,实现基于Codex检索的图书馆知识库和开源知识库的资源统一发现获取。文章同时介绍了本地化实现和其他功能扩展,包括统一用户管理、界面设计,以及基于关联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等。基于各个独立知识库的资源发现系统的构建,能更好更灵活地整合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馆藏资源以及开放资源,通过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各类APP实现多样化的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8.
OPAC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检索利用馆藏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完善的系统功能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其OPAC系统进行了开发和改善,如开发了跨校区图书"通借通还"网上自助服务功能、"虚拟书架"功能、馆藏书目信息"自助手机短信"推送服务功能以及在主页和馆藏目录检索中嵌入e读平台、在书目记录中增加"引文格式"功能等,以建设更具特色的基于OPAC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依据数据库中的检索数据分析我国关于开放获取研究的总体情况及研究重点,为促进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利用,对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获取策略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呼吁图书馆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建设具有特色和共享意义的数据库、保证平台共享功能的实现,从两个方面对特色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设进行定位,从数字化资源、检索与服务、开放性与可扩展性三个方面介绍特色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服务模式,较为详细地分析特色数字化共享平台的系统框架、系统功能、网络系统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