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量才是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报人。在他的经营下,《申报》走向了辉煌时期。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关于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多且杂,并以结合民国时期报业环境研究为主,与当下新媒体环境内容研究结合较少。因此本文就史量才的生平、"史家办报"思想、《申报》经营策略、史量才故居以及史量才之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空间,期待对未来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肖俊 《新闻三昧》2007,(3):55-56
在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作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中国报业大王,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史量才的名字是不能不提的。他在1921年10月出资盘下上海《申报》,自任《申报》总经理,以“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为办报精神,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和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引入西方报业竞争机制,开展了近现代中国民族资产  相似文献   

3.
史量才与普利策分别是中、美报业史上的巨子,两者经营的《申报》与《世界报》创造了各国报业史无前例的辉煌。史量才接手《申报》的22年间,《申报》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申报》1933年突破15万大关,达到旧中国报纸发行量的最高数。  相似文献   

4.
史量才(1880~1934)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企业家,人们称之为"新闻巨子"、"报业泰斗"。1912年,他接办1872年在上海创刊,但到民国初年已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发行量仅有7000余份的《申报》以后,对办报思想、报纸内容、出版发行、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把一张崭新的《申报》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创了《申报》的"黄金时代"。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示范作用。文章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量才和普利策有着相似的办报理念、操作和管理方式,带领各自的报业走向了辉煌,但是《世界报》成为了美国报业现代化的领航者,《申报》却在中国报业现代化中昙花一现。本文认为中美社会环境以及报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美报业不同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马庆 《当代传播》2011,(4):35-38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12,(8):52
今春,中国近代公认的第一大报《申报》将迎来创刊140年。同时,今年也是报业巨擘史量才收购《申报》100周年,"史量才时代"被认为是《申报》影响中国的最重要时期。1872年,《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其创办方针是"此  相似文献   

9.
史量才     
正史量才(1880—1934年),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12年,史量才与张闳、应德謇、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他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为了改变《申报》经营欠佳的  相似文献   

10.
史量才与《申报》是撰写任何体例的中国新闻史都无法逾越的重要存在.不仅仅在中国.1919年10月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的史公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旗下经营的《申报》和《新闻报》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闻界影响巨大。史量才曾告诫报社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史氏报业得以建立,除了经营策略之外,史公的“人格”对《申报》等报的“报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同时以自己的人格和报格维护着国格。  相似文献   

11.
史量才(1880--1934)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企业家,人们称之为“新闻巨子”、“报业泰斗”。1912年,他接办1872年在上海创刊,但到民国初年已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发行量仅有7000余份的《申报》以后,对办报思想、报纸内容、出版发行、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把一张崭新的《申报》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创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他不因强权而退让的“人格、报格”,也触怒了国民党上层。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结束在杭州休养,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回上海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史量才的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  相似文献   

13.
陈桃  梁含雪 《新闻世界》2011,(7):154-155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申报》的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探究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的生存状态。国民政府在与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邮"和"暗杀"为手段却未达到目的,而史量才则通过个人活动和《申报》的言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史量才以及《申报》的历史地位,同时站在时代高度,从史量才与上海文化的关系、意义,史量才的文化自觉精神、经营管理策略等角度切入,多元化解读《申报》和史量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史料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史量才(1880年1月2日-1934年11月13日),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人。中国著名报业家,上海《申报》掌门人。1934年11月14日,他在从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不幸遭到暗杀。那么,军统特务为何要暗杀报业大王史量才呢?这还得从史量才与蒋介石的积怨说起。  相似文献   

16.
洪金梅  张蕊 《新闻世界》2012,(5):159-160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搜集了2008年至2011年有关于史量才的研究论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研究者对于史量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史量才的报业经营理念、史量才的办报思想、报业经营策略的现代意义、对史量才研究的新视角。本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集中呈现,以期对未来的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一带人们常叫报纸为“申报纸”,把它当作中国新闻纸的代名词;它的影响,不仅遍及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而且扩展到海外。研究这样一家有代表性的报纸,既有价值,又有必要;宋军新著《申报的兴衰》一书,便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该书有三个特点: 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申报》的历史很曲折,从1872年4月30日创办到1949年5月27日终刊,经历过英商办报(1872~1909)、买办办报(1909~1912)、民族资本家办报(1912~1941)、汉奸办报(1942~1945)、国民党办报(1945~1949)等几个阶段。本书突出的是英商美查办报与民族资本家史量才办报;在史量才办报阶段,又突出  相似文献   

18.
《申报》与史量才在中国报刊史上都赫赫有名,史量才经营《申报》有道,其经营策略因报纸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本文对史量才时期《申报》的经营策略及其对现代媒体的借鉴意义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席子佩卖掉《申报》办《新申报》依然失败中国报纸历史最久的《申报》是史量才从席子佩手中买进的。席卖出《申报》后很懊悔,乃想方设法,请穆安素律师向法院起诉,说他卖的只是报馆产业,《申报》二字商标并未卖与史量才,因此史不得用《申报》名称出版报纸。结果史败诉,又拿出一笔钱付给席子佩,作为承购商标费。席得了这笔钱,心有未甘,拟再办一张《新申报》以与《申报》抗衡。他与我父是知交,要我兄去帮他办报,我父以不办同样事业婉辞。《新申  相似文献   

20.
李宁 《青年记者》2016,(27):113-114
《申报》本是英国商人美查为谋取商业利益而创办的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英美租界内。1912年,老《申报》在时任老板席子佩的经营下收益大不如前,销量日渐下滑,史量才就此接管经营《申报》,开创了《申报》辉煌经营的22年,将其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并尝试建立报业托拉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