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涛 《现代传播》2015,37(2):54-58
意指概念(ideographs)是被特定话语专门"拣选"的符号术语。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意指概念是社会"争议"与"问题"构造的符号载体。环境传播的修辞实践本质上体现为对生态场域中一系列意指概念的发明、构造与意义争夺行为,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符号再造"与"框架争夺"两种修辞实践实现的。意指概念创设了一个巨大的"语义场",也就是福柯所说的"话语性场域",可以借助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来完整地把握意指概念的意义行为。在视觉文化时代,意指概念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表征趋势,而图像表征的关键是对意指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视觉"意象"的激活、征用与再现。  相似文献   

2.
连娜  赵淼 《新闻界》2013,(5):18-22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说明,并提示大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突发事件频仍的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众媒体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进行科学传播中往往通过在报道中援引科学家的话语来影响受众。媒体通过科学家话语一方面对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消除流言;一方面进行科学指导,规避灾难。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关于3.11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报纸在新闻报道中援引科学家话语的共同框架和各自框架,深入探讨科学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报纸如何使用科学家话语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中符号的演变。随着信息沟壑逐渐消弭,跨越了文化、国家、民族的信息传播量渐渐增长。在我们消费符号的生态环境中,外来符号与旧有符号的冲突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消费世界中的符号趋同化现象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之下,笔者试图通过提出"符号生态位"这一概念(参考生物学中的"生态位"概念而提出)来描述符号消费的趋同化现象与该现象之成因。  相似文献   

4.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研究设想从框架理论出发,并以言语行为构建分析框架。框架的概念形成经历了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框架理论在西方传播学兴起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将框架作为阐释个人的“认知框架”并应用于传播情景。认知框架即“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6.
成方舟 《青年记者》2012,(26):28-29
叙事话语是电视新闻故事内容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①而意识形态依据基本认知信仰来界定,这种基本认知信仰形成了群体成员间共有的社会表征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种族和性别上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与叙事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了话语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从学理上和实践需求上阐述了大众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修辞范式建构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修辞学的"六何说"和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尝试构建出了一种中国城市形象修辞传播范式。从认知的角度阐明了传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而且要突出城市的辨识度。重点强调要使用"接合"这种修辞方式将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纳入到"中国梦"这一宏大的话语框架中,在多种媒介中结合文本语境和场合语境进行有效宣传。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一直连绵不断,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促进了媒体战争报道的重大演变。随着战争报道的成熟,媒体的战争报道框架逐渐成型。在这一框架的形成过程中,视觉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战争报道框架的构建,正是通过将核心概念、诉求具体化为特定的话语,进而选择或制造与话语表意相一致的视觉符号,借助这些符号的生动性和高度浓缩的代表性将媒体框架传达给受众。这种借助视觉符号传递隐晦的诱导性信息的方法,已经成为媒体报道至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符号、语境、推理和意义等是语用逻辑的关键概念。节目主持是一种符号传播现象,也是一种语用行为。主持人话语特性、意义输出、析出的过程我们可作语用逻辑层面的思考。主持人话语是主持人在特定语境中传递讯息的活动,它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交互过程。(一)主持人话语的特性1.表谓性主持人话语是一移动符号系统,其中的语词、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雅与俗这一对文化概念出发,探讨广告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编码特点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广告的泛"雅符号"化态势进行分析,然后从商品属性、品牌定位和受众解码机制三个因素对广告编码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党报理论传播既面临多样中求主导、多变中求主动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的历史机遇。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需更加重视推动经典理论及其创新成果回归现实、回归生活;要在更为具体、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向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社会的认知、人民的生活。同时,进一步改善传播技巧,学习和掌握新的传播方式方法,将"学术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将"权力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话语的设置、表述与对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话语是新闻话语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工具。新闻话语功能的实现起始于话语的设置,因为新闻话语的设置规定了新闻表述的内容框架和意识形态框架并支配着表述的倾向。不同地域与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所持的立场、观念、态度不同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设置的新闻话语就可能会出现分歧,其表述的具象新闻事实就会产生差异,这必然会导致话语对抗。因此,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我国就非常有必要去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和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以把握属于自己国家的话语权、确立自己的国际话语地位而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范松楠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学期间就环境传播议题专访了该校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教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出发,不仅指出这一框架会为环境传播这一国内新兴传播学分支领域注入新鲜持久的活力,还将中国的环境传播实践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察,提出"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世界"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吴隽然 《东南传播》2015,(12):57-60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向世界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给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给"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西方媒体给非洲民众灌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必须提升在非洲的传播力,在传播理念上要尽量和西方国家进行区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着眼经济和民生发展,要遵循"中国方式"的传播理念来传播中国和非洲,要用发展的眼光报道"真实的中国"和"发展的非洲"。本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战略下,中国该如何提升对中非文化差异的重视,吸取过往传播经验教训和西方成功的传播策略,为新时期中国在非洲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胡特 《新闻传播》2013,(12):104
本文通过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分析"网瘾"相关的话语实践,展现了不同主体在建构和解构"网瘾"概念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表明关于"网瘾"的话语实践有其复杂性,并得出结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网瘾"的概念会渐渐弱化,关于"网瘾"的话语实践也会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的话语实践,主要凭依虚拟、多元、开放的技术时代的优势,彰显了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符号多样性话语方式,同时张扬着社会转型时期新鲜的民主期待和话语权格局,但也严重挑战和威胁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取向。从多维向度考查网络社会的话语实践,有利于我们客观、辨证地审视这一新时代话语方式,也能拓展认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