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因特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模式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如何开发与运用因特网教学资源已日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该文透过物理教学实践成果,对因特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模式进行了探究,归纳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6种模式和运用的7种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实践案例。为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发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师生通过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交互,同时学习者通过各种教学资源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可见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运用成为了开放教育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当前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学资源运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要求尽量开发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教学资源不仅仅指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来自老师和学生的"软件"设施。挖掘师生资源就是挖掘或发现课堂中老师或学生中的相关资源,如肢体语言、学生或老师已有的生活经验等,这是非常智慧也是非常有效的资源获取渠道,能够更具实践意义和指导精神,也容易被师生接受,对教学有着明显的帮助。一、从老师的生活经验和授课中获取教学资源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他们身上获取  相似文献   

4.
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学资源建设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资源庞大而无序,真正能够有效满足师生对日常教学资源需求的却十分难觅。本文拟提出一个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及省、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省、市教育研究室)和学校构成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框架,以确保资源质量,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能够缓解广大师生对日常教学资源的需求,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三”从2007年4月在我校实施以来,以其便利的使用方式和丰富的资源内容,深受我校广大师生的喜爱。而去年4月远教资源又通过因特网形式开通了,这样一来,我校师生就可以通过“天地”两网对远教资源进行查阅利用。作为一种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新兴教学资源提供方式,。模式三。中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有其明显的功能优势,也有其相对脆弱和复杂的安全管理环节。如何防止病毒以及“黑客”入侵等诸多问题,是远教计算机网络教室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直接影响着远教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6.
网上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为广大教师互相借鉴、提高、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网上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方式,常用的获取方法是借助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其实就是一个网站,按其工作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关键词(Keyword)的检索,这种方式用户可以用逻辑组合方式输入各种关键词,计算机根据这些关键词寻找用户所需资源的地址,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反馈给用户包含此关键字词信息的所有网址和指向这些网址的链接;另一类是分类目录型的检索,把因特网中的资源收集起来,根据资源的类型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目录,再一层层地进行分类,人们可按他们的分类一层层进入,最后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 什么叫网络教学资源?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讲,网络教学资源可理解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并能用于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从教学目的上看,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整理、传递、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它的范围不仅包括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也包括各种城域网、广域网和局域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8.
新领域:面向教育领域的专业化网络信息检索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对于传统的基础教育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剧增,师生通过Internet获取教学资源逐渐成为常态,然而面对通过通用搜索引擎检索的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资源,如何进一步科学地分析、整理和应用,往往让教师和学习者无从  相似文献   

9.
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研究、实践及发展,由教育部立项,浙江大学承建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中心(BTRC)".双语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为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教师提供双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教学资源信息的在线浏览和下载,也为教育部与有关高校的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构筑了一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应用观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再生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源于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事关教学资源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周淮南,2008)。要想增加资源的通用性、流通性和可利用性,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