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班里有个比较"另类"的孩子,孩子很聪明但学习方式很特别,上课很少听课作业很少做,不过考试还不错,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这是个在别人眼中是个有点"神"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正>一年级的老师问同学们:"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想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第二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们比比,看谁更漂亮。"第三个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这美丽的世界。"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这时,一个孩子问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孩子的回答是多么富有诗意和灵性,老师的回答又是多么高  相似文献   

3.
<正>1.寄宿制孩子≠半个孤儿院儿童尹建莉老师的一个结论是:"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其实是她偷换了概念,将"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与"遗弃孩子"画上了约等于号,也将"寄宿学校"与"孤儿院"归为一类了。这完全是两码事。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以后就永远不管不问,孩子平时在学校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周末就可以回家团聚。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依然可以感  相似文献   

4.
《家庭与家教》2008,(1):4-7
在今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个难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一些家长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个窃听器手表,以此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孩子的安全。而在上海,某小学有多个孩子佩戴了带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学生还没放学,教师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这种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充满正面效应的理由,许多针对孩子的粗暴介入,都是在这个美丽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隐私,保护孩子也包括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以上演"窃听风云"的方式保护孩子,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教  相似文献   

6.
钱国宏 《课外阅读》2011,(18):36-37
到过欧洲几个国家,一直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立事"早。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9岁;男孩叫丹尼尔,7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做客时,看见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在接近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让"真爱"贯穿整个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关于如何做好"二胎妈妈"的文章也纷纷出炉。但对于如何做好"二胎爸爸"的,提到的不多。不管家有几个孩子,父亲的作用依然强大,举足轻重。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该如何做好一个"二胎爸爸"呢?任务1做好"支持者",为家庭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虽然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不符合当今世界男女平等的主流价值趋势。但是想要让一个妈妈一边照看两个孩子,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9.
<正>旻旻是一位教师,也是我的"学生"。有次见面,我直截了当问她:"你带班的成绩如何?""分数,还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综合发展。""蛮好的。有四个孩子在国际航模大赛中获奖,三个孩子在市魔方大赛中占据前三甲,还有几个孩子在国际象棋、围棋比赛中……"一谈起班上的孩子,她总是滔滔不绝。的确,她班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班级在全市可谓小有名气。  相似文献   

10.
简单的快乐     
意大利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应该认识孩子的认识,关注孩子的关注,惊讶孩子的惊讶,好奇孩子的好奇。"一个老师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首先要学习读懂孩子。  相似文献   

11.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头痛"的孩子.然而,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地为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以试着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你会发现,在你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会慢慢地变得"可爱"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帮他改正错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帮他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呢?其实,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并不是为孩子的错误开脱,更不是有意寻找老师或家长的所谓"不是".因为,只有帮孩子找到了犯错的理由,才能帮助他真正认识犯错的根源,进而使之逐步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父母正筹划着孕育第二个孩子,可第一个孩子抗拒父母生二孩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老大"的心理问题进行密切关注与深度思考具有必要性,"老大"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敏感多疑、焦虑不安、委屈埋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相信父母的爱永远存在;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平衡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内心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钱国宏 《生活教育》2012,(21):93-93
两次去过德国,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立事"早。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9岁;男孩叫丹尼尔,7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作客时,看见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两个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围住客人问长问短,而是依旧埋头于手头的家务。普雷斯解释说:两个孩子想今天下午把  相似文献   

14.
妈妈时间     
妈妈的爱,如果没有教育的成分,就是母鸡式的。妈妈的爱,只有加进了教育的成分,才是母亲般的。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做到五个"要"和五个"不要"。五个"要": 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要让别人替你收拾残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本书以教给学生成长的36种能力为主轴,另附"用爱救回孩子"和"父母SOS"两个记录问题孩子成长的故事和老师与家长亲情互动的内容,为我们娓娓道来有关"希望教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润物细无声     
"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们愿意把自己的外套借给她穿吗?"这是有关专家在进行一项相关心理测验时向幼儿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半天都没一个孩子说话,班上的教师只好点名让孩子回答。第一个孩子说:"病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妈妈就得花钱了。"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的,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会弄脏的,第四个孩子则说会弄丢的……经统计,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穿。在场的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一直在质疑中国目前把孩子关在教室、锁定在书本作业和考卷的"小教育",呼吁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实现"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老师"的"大教育"。那谁来带着孩子行动呢?今年暑假,山东淄博"阳光父母会所"一行76人的亲子骑行团,其中有30个孩子,最小的5岁,最大的12岁,他们跨过3个省、6个城市,连续骑行近700公里,一路粉尘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18.
"笨"孩子的第一节课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就发现小豪注意力不集中,请他发言,他站起来一脸的茫然,等了好几秒钟也不见吭声。周围的孩子都等不及了,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孩子干脆站了起来。"老师,他是个笨孩子!"一个性急的孩子大声说。  相似文献   

19.
春雨 《教师博览》2011,(6):43-43
到过欧洲几个国家,一直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立事"早。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9岁;男孩叫丹尼尔,7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做客时,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育》2012,(Z4):87
国内某小学的孩子赴日交流,问日本同龄人:"你们快乐吗?"日本孩子欢呼:"快——乐!"当日本孩子反问同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孩子沉默良久之后低声回答:"快乐……"一个正常孩子如果遭际不是太差,一般而言愉悦的情绪占主导。十多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是课业的压迫,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